生活報4月27日訊 記者從今天舉行的第13屆哈醫大二院『4.26愛心日』大型義診活動現場了解到,哈醫大二院『換心人』於文峰術後已經健康生活23年了,繼續領跑亞洲心髒移植術後存活時間的最長紀錄。本屆『愛心日』義診團隊的專家『配置』更加全面,除心內科和心外科權威專家外,神經內科和內分泌科的頂級專家也加入到義診隊伍中。一上午的義診活動,為700多名患者進行了免費的診療和諮詢。
術後仍活躍在課堂上 每年還在帶高三
我省首例『換心人』是楊玉民,1992年4月26日,哈醫大二院由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近100名專家參與,為楊玉民成功實施了同種異體原位心髒移植手術,13年前,醫院將此日子設立為『4.26愛心日』,由於多髒器衰竭,楊玉民於2010年去世,換心後存活18年半。
於文峰是尚志市一名數學教師,1993年,32歲的他心髒病突然發作,暈倒在講臺上,緊急送醫搶救後被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只有進行心髒移植纔能繼續生存。第二年,哈醫大二院投入八十多名醫務人員為他進行了心髒移植手術,於文峰也成了我省第二位『換心人』,目前保持著亞洲心髒移植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生活質量最好的紀錄。每年的4月26日,於文峰都要來到哈爾濱,參加『愛心日』活動,希望帶給大家健康生活的理念,有規律、有節制,愛惜自己的身體。
『既然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要去奉獻,體現生命的價值。』換心23年,於文峰仍活躍在課堂上,每年還在帶高三畢業班,送走了上千名畢業生。
哈醫大二院教授夏求明說:『器官移植的難點已經不在技術上,供體資源短缺纔是真正的世界性難題。』今年92歲的夏求明教授是我國做心髒移植手術的第一人,也是於文峰當年心髒移植的主刀醫生,先後為30餘位患者進行了心髒移植。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獻行列,延續生命,傳遞愛心。
打造龍江『護心』網 在家也能享專家會診
今年是第13個『愛心日』,哈醫大二院四位『換心人』於文峰(換心後第23年)、趙傳軍(換心後第22年)、楊孟勇(換心後第17年)和孫立濱(換心後第10年),也來到義診現場,並且接受了全面的身體檢查,確保身體各項指標正常,為心髒健康保駕護航。
據了解,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打造了『互聯網+愛心日』的平臺,哈醫大二院胸痛中心與多家基層醫院開通了心血管疾病遠程會診平臺。今天,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於波教授,利用心血管遠程教育平臺,與黑龍江省胸痛聯盟中的佳木斯中心醫院、紅興隆醫院、裴德醫院、青岡人民醫院和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五家基層醫院,進行了復雜病例討論、疑難心電圖解答、介入操作指導和遠程會診等四項活動,讓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國內頂尖專家會診的待遇。據於波教授介紹,目前已與我省25家基層醫院開通遠程平臺,預計今年年底,將全面覆蓋我省13個地市的100餘家醫院,真正完成龍江『護心』網的建設。
學會辨別心梗 抓住黃金120分鍾
中國胸痛中心(哈爾濱)區域認證辦公室主任、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CCU副主任楊爽教授介紹,心梗發生後的120分鍾是搶救患者、改善預後的最佳時間,即心梗黃金120分鍾。由於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所以患者和其親屬是這場生死營救接力賽的第一棒,出現病癥一定要立即拔打120急救電話,千萬不要圖方便讓親屬運送,因為120的運送速度一定是最快的,而且120救護車隨行醫生會為患者做相應的檢查和急救,為後續搶救提供便利。等待救護車的這段時間最好平躺,保持安靜,不要隨意走動,親屬可以將窗戶打開,不要圍觀,讓空氣流通,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
楊爽教授強調,首先要學會辨別心梗,心梗發病的典型癥狀有胸骨正中間或中間偏左的地方出現心絞痛、壓迫感,有瀕死感,可持續5至15分鍾或以上,還有人會出汗、惡心等,而牙疼、胃疼、嗓子疼等這些不典型的心梗癥狀很容易被忽視,所以當老人出現不舒服時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