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依蘭縣古橋下打撈出三百餘件文物 深宮『珍寶』面世
2017-04-28 15:54: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曉明 許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28日訊(趙曉明 記者 許諾)26日,在依蘭縣城城西的牡丹江大橋下,施工人員從水中打撈出300餘件文物,包含了清朝的『九孔透龍碑』、刻有依蘭地方志的碑文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學研究價值。

『九孔碑』上刻有金龍,龍紋飽滿雕刻清晰。

打撈出來的『九孔碑』。

有待復原與修復的石碑。

  依蘭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田守一是這件事情的親歷者。據他介紹,依蘭縣的老牡丹江大橋始建於1969年4月。『當年在建造這座橋時,大家文物保護意識薄弱,由於急於建橋,工人們來不及到深山老林裡打石頭,就都把附近的石碑、碎石等進行用來做大橋的基石,埋在水下。』

  田守一說,雖然對文物造成了破壞,但是客觀來說,埋在水下也是對文物起到了保護作用,如果不是埋在了水下,不知道如今文物將會分散到什麼地方。

  發掘清晰龍紋『九孔碑』標志依蘭縣歷史地位

  據田守一講,此次發現大塊石碑是清朝三姓副都統、國家二品大員的墓碑,也就是說,只有官員任職期間立功勛,死後纔能立碑,『九孔碑』是對官員生平業績最大的褒獎和認可。從田守一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石碑上面刻著兩條龍,龍鱗和龍麒都非常完好,雕刻的飽滿而又精細。

  據介紹,『九孔碑』又被稱為稱九眼透龍碑,是清朝的最高形制,皇宮用『九孔碑』誥封去世的功臣,它記載著在任去世的三姓副都統。依蘭縣作為三姓副都統的屬地,從1732年,清朝在依蘭設立副都統衙門,到1905年一共是50任副都統,統治著松花江、黑龍江下游,一直到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副都統領二品銜,按照清王朝的祖制,凡副都統到退休後,就會被召回京城養老,所以一般的副都統在京城故去。而地方立墓碑的副都統,屬於未到退休年齡病故,或者勞累過度,在任期間死亡,所以朝廷給與優厚的待遇,頒布誥命詔書,制『九孔碑』,肯定他們的作為,『九孔碑』正是地位的標志。

  刻有依蘭地方志的碑文亮相見證依蘭豐厚歷史文化

  此次發掘的文物不僅有象征著尊貴地位的『九孔碑』,還有關於記錄依蘭縣的地方志石碑文。

  據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研究室原主任,地方史志專家柳成棟介紹,地方志碑文記錄著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民俗風貌、政治等,具有非常大的史學價值。對研究依蘭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依蘭作為滿祖發祥之地的又一佐證。

  碑文還涉及到光緒年間,曹廷傑在依蘭縣的工作的相關文字。曹廷傑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對黑龍江流域的民族、歷史、地理、古跡、社會經濟作全面調查的人。他研究邊疆地理的目的是為了反抗帝俄對我國東北邊境的侵略,為我國東北史地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有關曹廷傑的碑文以及地理志等相關文物的碑文並不清晰,還有待考證。

  目前,依蘭縣政府、依蘭縣文物管理所等有關文化部門成立專家組,對文物進行集中保護、復原、研究。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