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哈市經緯街11號: 老樓老鄰居的情緣與人生
2017-04-30 06:51:19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萬曉冰 萬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4月30日訊『還有不到9個小時就相聚了,睡不著,不僅僅是小激動呀!』 4 月23日凌晨1時,思忖了許久, 54歲的張磊還是忍不住發了條朋友圈。『完全同意!』沒過一分鍾,既是老鄰居又是同學的姜燕嬪回復道。『原來大家都睡不著呀!』一想到幾十年不見的老友就要見面了,怎能不讓人激動。

  兩個八旬老人一 見面就開玩 笑。 萬叔問肖姨:『你叫啥?』肖姨笑答:『我叫狗不知。

  哈站北廣場即將落成,直面相迎的便是有著近80年歷史的老建築—— 『筆尖樓』。它的兩翼側樓,分別伸向經緯街和地段街。1954年黑龍江日報社遷到此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陸續有省報家屬搬入老樓的附屬樓,被老報人們稱為『前樓』的經緯街11號(現為經緯街9號)。

  經緯街11號是典型的日式建築,三層樓裡曾居住著六十幾戶人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陸續遷出,但關於老樓的往事隨著幾十年後的重聚又湧上心頭……

  白首重聚 當年的小娃娃已當爺爺了

  4月23日早6時,『經緯街11號』微信群裡熱鬧起來。

  『有心髒病、高血壓的老鄰居,別忘記帶藥呀!』有人在群裡熱心提醒,立刻迎來一片點贊。在六十多位聚會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大家約好9時在省報『筆尖樓』樓下集合,可不到8時,就有人趕到了集合地點。今年90歲高齡的劉南野和老伴李鴻徙前一天剛從上海回來,在女兒李力的陪伴下,早早來到聚會地點。『人上了年紀就愛懷舊,趁著身體還可以,多跟老伙伴們見見面吧!』李鴻徙一字一頓地說,亦如當年辦報一樣認真。

  『萬叔好!』 86歲的萬繼耀一出現,立刻有老鄰居的兒子跟他打招呼。『你爸還挺好吧?』老人問道。『我爸去年去世了。』聽說老同事去世了,萬老有些傷心。『你的孩子快上大學了吧?』萬繼耀接著問。『萬叔,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我都當爺爺啦!』聽說當年樓裡的小娃娃都當爺爺了,老人無限感慨:『唉,我到報社時也纔十幾歲,日子過得太快了!』

  85歲的王永生帶著一家五口來聚會,見到老朋友劉朝武,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他笑著跟兒子介紹道:『當年我和你媽結婚時沒房子住,是你劉叔搬出了宿捨,咱們纔在經緯街11號有了一個家……』

  這次聚會,有近一半的老鄰居是從外地趕回哈爾濱的,甚至有好幾位專程從國外趕過來。從日本飛回國的鄭京嵐,原定4月22日回哈,結果飛機晚點了, 60歲的她在上海的機場熬了十幾個小時, 4月23日凌晨纔坐上飛機,到達聚會地點時已是下午。

  溫情往昔 生孩子愛人不在家鄰居幫忙送醫院

  『我們這些樓裡長大的孩子,放學回家一推開吱吱作響的大門,一看見擺滿箱櫃的長走廊,一聞到那廚房的飯香,閉著眼睛都知道——到家啦!』曾在經緯街11號生活22年的李弘彪說,老樓就如同他的長輩,早已深深地刻進他的生命裡。

  經緯街11號是筒子樓,每個單間十幾平方米,一般住著一家四五口人。一條大走廊把整層住戶串聯成一個家。每層樓走廊兩側各有一個大廚房,一家做飯一層樓的人都能聞到香味。姜志民家的疙瘩湯最好喝;劉文山家的大面條堪稱一絕;李維玉家的大油餅一出鍋,整層樓都香氣四溢……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老樓裡的孩子沒有家的概念,他們一起玩一起瘋,哪家要做好吃的,一大早就提前告訴全樓的娃。二三十個孩子,眼巴巴站在鍋邊盼著開飯。

  當年,筒子樓裡每層只有一個公廁,裡面有兩個蹲位,一個公用水池裡只有兩個水龍頭,十幾戶人家使用時都要謙讓著來。鄰裡住了幾十年,從沒有過爭吵。那時幾乎家家日子都得算計著過,一盒火柴2分錢,天天點火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於是一家點著了灶,總是主動招呼廚房其他人家來借火。

  『一樓的高奶奶不僅照顧自家的孩子,也關照我們這些鄰居家的孩子。她家牆上有一排釘子,掛著左鄰右捨家的鑰匙,我們放學後就到她家取鑰匙。奶奶還經常拿乾糧給我們吃……』老樓裡的孩子提起高奶奶,一臉親昵。

  『那時經常煮粥,可熬起來費時費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黃娘常幫著二樓十四戶鄰居照看著鍋,一回家,整個樓都彌漫著粥的香味……』幾十年過去了,朴楨花描述起來仍舊繪聲繪色。

  『有一天,三樓的喻叔家要招待幾位四川老鄉,聽到鄰居有客人來,孟叔立刻打開櫥櫃喊「老喻啊,缺啥拿啥啊,我這碗筷和油鹽醬醋都是全的」。我爸做菜出了名的好吃,主動過去幫忙,弘彪趕緊將家裡的小凳子送過去。』戰飛回憶道。

  這些鄰裡互助的故事,在老樓裡多到數不過來,『我生老大、老二時,我愛人在外地采訪,是老鄰居把我送到醫院的。』耄耋之年的吳淑華說起往事時仍滿懷感激。

  書香琴韻 當年樓道裡曾有個『讀書角』

  聞著報紙的油墨香長大,經緯街11號的娃娃也浸染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那時各家沒有電視,樓裡年輕的編輯、記者,常給孩子們講故事,教他們寫詩作畫。『老樓兩側都有樓梯,右側的樓梯通往後面的生產車間,出於安全考慮被封死了。於是二樓通向三樓的平臺成了天然的「讀書角」。陸偉然叔叔新婚那天,還被我們纏著講《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黃河叔叔領著我們寫詩,優秀的作品會被貼到牆上展示。學校裡讀不到書時,樓裡的孩子就想盡辦法找各種書看,然後回來講給小伙伴聽。』喻權中現在是省社科院的研究員,他坦言,當年樓裡濃厚的讀書氛圍深深影響了他。

  在那個還不講究素質教育的年代,經緯街11號的家長們就很支持孩子全面發展。一個小伙伴學了芭蕾,全樓的女孩都跟著練壓腿和大跳。周末,在琵琶、小提琴等樂器的伴奏下,老樓裡不時傳出悅耳的歌聲。『我們這的孩子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會唱《送別》,我家當時訂了《中國少年報》,上面登過這首歌的歌譜,大家覺得曲子好聽歌詞也很美,就一起學著唱。後來《城南舊事》上映,插曲《送別》纔一下子火起來。』劉明陽得意地介紹道。

  經緯街11號的魅力在於那裡有濃濃的人文情懷,多元的文化。大人們有的纔華橫溢,有的心靈手巧,有的古道熱腸。小朋友則是陽光成長且身懷絕技:琴棋書畫滑冰打球,文體兼修;生火做飯鉤花織毛衣,樣樣全能。大家親如一家,鄰裡和睦素質教育堪稱典范。

  人纔濟濟 老樓子弟從經緯街走向世界

  當年恢復高考時,還在讀高二的王岷提前參加考試,被武漢大學錄取,後來去美國深造,成為一家大公司的軟件工程師。經緯街11號走出的陳陽、李織和電車街12號家屬樓的紀連路、紀連彬兄弟,四名報社子弟同年考入魯美更是一時傳為佳話。張東耀家三個女兒,兩個考上了人大,一個考上了北大。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老樓裡六十幾戶人家,每家都有大學生,不少人就讀名校。從這個樓裡走出去的有鳳凰衛視的優秀制片人陳海帆,有把日本立體裁剪引進中國的服裝設計師李織,有成為北京知名律師的楊凌雪,有成為花腔女高音獨唱演員的徐倩,還有人成了詩人、教授、研究員和企業高管,活躍在國內各行各業,也有一些人出國定居,分布在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為促進對外交流做出了貢獻……

  『兒時記憶縈心頭,幾度夢裡現老樓;人生長路自此始,轉瞬甲子一回眸。』高曉燕在微信群裡賦詩一首。如今,老樓的孩子們已人到中年,重聚後大家感慨萬千。離開經緯街11號四十多年,已回到北京的劉季這些天一遍遍重溫聚會視頻,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他說自己不是個脆弱的人,但看到已兩鬢斑白的老鄰居,看到久未相見的兒時伙伴,他會鼻子發酸,『願時光能緩,願故人不散』 ……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