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存量提昇一批。支持現有企業數量擴張式、技術昇級式、合資合作式發展,促進存量企業煥發生機、存量項目達產達效、存量園區提高效益,引導企業開展質量提昇行動,打造『百年老店』、『百年老廠』。
要素引入催生一批。推進產業鏈招商、專業招商、精准招商,實現資源換產業、市場換項目、存量換增量。在抓好產業鏈招商、駐點招商,積極推行載體招商、校地聯合招商等新模式的同時,著重強化黨政主要領導抓招商的工作思路,重點企業親自跑、重大項目親自談、重要問題親自抓。對牽動力強的大項目,一改『漫灌式』的政策扶持方式,實施一企一策的個性化精准服務,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組織快推進。2016年,全市新落地開工項目338個,到位資金28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5億元、增長2%,比2015年提高41.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引進產業項目60個,實際到位資金20.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2%和19.6%。
扶持非公經濟涵養一批。努力打破『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實施非公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力促小上規、擴總量、增活力、快成長。2016年,全市新注冊各類市場主體3.4萬戶,非公經濟增長5.5%,非公經濟比重由五年前的20.6%調整到30%。

提昇城市基礎設施,以城促產、以產興城。

創業鑄就幸福之城。
重組要素加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多年來,大慶生產要素豐富但相對固化,多為內循環、小循環。為此,大慶主動融入國家生產力布局,加大市場化配置資源力度,力爭在轉化比較優勢上取得更大進展。
推動政策要素集聚。搶抓、對接『一帶一路』、『龍江絲路帶』、新一輪東北振興等戰略機遇,打造國家級石化產業、油氣開發科學中心和創新『兩基地』,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准備金、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資項目承諾制『三試點』,大齊綏產業轉型昇級示范區、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中以農業合作園區『四個區』,在更大舞臺上乾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要事。
推動體制要素活化。推動市屬供水、供熱、物業、傳媒等領域經營性資產市場化運作,提高機關事業單位非辦公類資產、國有企業非經營性資產配置效益,完善PPP模式撬動社會資本,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高城市運營管理專業化水平,協同政府與市場緊緊握手。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突破,重組9戶企業組建供熱集團、水務集團。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產業服務公司開始運行。出讓出租政府閑置資產69處32萬平方米,配置給生產部門。組建大慶醫院聯盟理事會,實現資源、資產和人力共享。

龍佳生態牧業有限公司80位轉盤式擠奶機。

福瑞邦生物科技產業園為『中國智造』高端醫藥貼上新標簽。本報記者 蘇強 攝
推動生產要素共享。地企合力推動股權多元混合、優質要素聚合、科技資源組合、多種經營融合,攜手在增加原油加工量、培育混改主體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市校共建大學科技園、共闢研發基地、共育產業人纔,構建供需銜接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鏈條。建設大慶綜合保稅區、大綏高速等重大設施,推動城際合作和對俄貿易拓展昇級,擴大大慶『朋友圈』。
推動域外要素嫁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渠道提高市域和體制內外要素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全力加快地企、市校以及區域合作項目務實推進,推動市域內外、體制內外資源由小循環、內循環向大循環、外循環轉變,增強發展內生動力。2016年,大慶市與油化央企共同實施3個方面16個合作事項,與哈爾濱、綏化、松原合作實施84個旅游聯盟、交通互聯等項目,與哈工大、中科院長春分院等40家高校院所聯手實施176個市校合作項目。日前,大慶經開區與東北農業大學簽約,聯合建立集高新技術成果孵化和科技成果展示推廣功能於一體的『政產學研推』協同創新科技示范園區,在生物種業、生物肥料、現代農機裝備、食品加工、生物制藥等多個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大慶國際馬拉松賽比賽現場。

黑龍江省瑞航摩擦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產品高鐵動車組碳纖維銅基納米復合材料剎車片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本報記者 蘇強 攝
重塑環境加快構築振興發展新優勢
大慶從最緊迫的關鍵處入手,從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抓起,落實優化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和任務,營造尊商重企興業的市場環境,推動環境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構築振興發展新優勢。
深化『放管服』改革,百姓和企業辦事更便捷更省心。全面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再次調整、取消和下放市級行政審批事項71項,清理中介服務事項64項。開展網上審批、要件共享、同城通辦等審批服務,累計受理各類事項26萬件,審批提速60%。取消縣區招投標、政府采購和產權交易,組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大慶市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在全省各地市中唯一實現了省、市、縣區、鄉鎮四級聯網,『不下班的政府』和百姓『我辦事我作主』成為現實。

大慶佳昌晶能信息材料有限公司140萬片砷化鎵拋光片項目生產車間。本報記者 劉心楊 攝

大慶遠景科技有限公司向國內一流的風機裝備制造企業邁進。本報記者 蘇強 攝
繼續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2016年調整市區城鎮土地等級范圍、企業減稅6億元,下調工商業用電用水用氣價格、企業減少支出1.6億元,降低失業保險和市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標准、企事業單位減輕負擔5275萬元,全面鋪開『營改增』、納稅人減負6億元,共計為企業減負、降稅、節支14億元。
改善金融環境,增強產業『造血』功能。千方百計疏通金融對接實體經濟通道,進一步形成引導基金、風險投資和融資擔保等多樣化產業融資體系,促進資金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設立大慶市產業引導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放大效應,吸引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進入重點產業領域。從2016年起年均籌資40億元,5年內形成200億元規模,預計可撬動社會投資500億元至600億元。設立3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20億元的石化產業投資基金、30億元的奶業發展投資基金、20億元的大健康產業基金。2016年,市農業擔保公司新增注資1.52億元,為縣區低成本融資8億元,有力支持了重點產業及配套項目建設。
優化發展環境,大力倡導『馬上辦』。按照市委統一要求和部署,市直實權單位查擺『頑疾』,一一拿出問題『清單』和整改措施。旗幟鮮明抓正面典型示范引導和反面典型案件查處,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打造誠信大慶、法治大慶。
抓硬環境建設,以城促產、以產興城、產城互動。提昇城市立體交通、『三供兩治』、物流集散等基礎功能,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各級各類園區專業化集成承載功能,鼓勵拓展多元融資平臺、混改合作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和資源交易平臺,為產業項目落地提供載體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