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日訊(記者 楊帆 付巍 王忠岩 王春穎)『作為一名最基層的農民代表,聽了報告後讓我很受啟發。我深刻意識到,加快農村種植結構的必要性,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綠色品牌農業、種植業向畜牧業的戰略轉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由分散種植轉向集中連片種植發展,帶領全體村民走上一條適合我村、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增加農民收入。』雞西市麻山區龍山村黨支部書記李廣麗代表說。

李廣麗代表。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李廣麗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龍山村屬於山區地帶,大部分的土地都在山坡上,屬於八山一水一分田。九十年代,我們村種的還是玉米、大豆和水稻「老三樣」。大部分村民自己留種子,產量很低,一年下來就幾千元的收入。』
李廣麗說,龍山村的地理條件,很適合種植白瓜子。1997年,她在自己家的開荒地裡種植了18畝的白瓜子,畝產300多斤,1997年白瓜子2.7元/斤,畝收入810元,白瓜子一畝趕上二畝大田了,從1997年到2016年村裡的白瓜子種植由剛開始的幾十畝到現在的8000多畝。在最好的年頭2015年白瓜子價格10元左右,一畝收入在2000千元上下。單單白瓜子一項,龍山村在2015年總收入在1600萬元左右。調整種植結構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李廣麗說,按照報告的要求,今後,我們要繼續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開展『上樹、平良、下水』工程,山上種植大榛子、沙棘樹、桑樹,平地種優良的高油、高蛋白大豆,種植優質玉米的深加工品種,在三千畝水田的原有基礎上,能旱改水的盡量改水。今年自己要帶頭種植粘高粱、有機水稻,力爭在原有的土地上增產增收。同時,積極發展養殖豬、牛、羊、雞,搞活畜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