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興安嶺版畫

大興安嶺版畫初始於70年代末期,在我國著名版畫家晁楣、杜鴻年、於承佑等先生輔導和推動下,版畫群體逐漸形成和壯大,40年來,先後有100多人參與版畫創作和活動,創作出了幾千件版畫作品,幾百件作品參加過全國、全省系統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覽,多項國際美術、版畫作品雙年展,並獲有金、銀、銅及優秀作品,7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00餘件作品被省級美術館、畫院及美術機構收藏,近200件作品先後分別出展於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丹麥、英國、加拿大、韓國等國家及臺灣、香港地區以及多國駐外使館,200多件作品先後分別發表和出版在《美術》《美術大觀》《解放軍美術書法》《中外文化交流》《版畫世界》《版畫藝術》《東方版畫》《中國版畫》《中國版畫年鑒》《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美術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美術報》等百餘家國家級報刊及專業雜志上。中央電視臺以《刻刀上的旋律》專題片報道播出了大興安嶺版畫創作群體。全國多位著名版畫家、美術理論家撰稿評論文章介紹大興安嶺版畫和版畫創作群體。文化部在1995年、2008年分別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在1988年、2013年分別表彰『優秀文藝創作群體』『黑龍江版畫創作優秀群體』的榮譽。
大興安嶺精神

『突破高寒禁區』的大興安嶺精神形成於開發、創業和建設時期,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無數創業者、建設者、奉獻者用青春、血汗乃至生命譜寫、鑄就偉大的精神豐碑,是大興安嶺地區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興安嶺人意志品質、道德情操、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中,勤勞勇敢的大興安嶺人面對『滴水成冰,吐痰成釘』的冰雪嚴寒,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經歷了『三上兩下站住腳』、『苦戰嚴寒破禁區』 、『三支隊伍兩代人』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
大興安嶺精神形成於大興安嶺開發建設時期,伴隨著林區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她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2008年,地委將大興安嶺精神內涵概括為:『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同甘苦,共命運,紮根邊疆的奉獻精神。』大興安嶺精神在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史上發揮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推動發展的巨大作用,鼓舞人們不但突破了高寒奇冷的生存禁區,還突破了長期依賴的『木頭經濟』這一思想禁區和生態建設這一發展禁區。在轉型發展的今天,大興安嶺精神歷久彌新,愈加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成為林區轉型發展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