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岩畫

大興安嶺岩畫是繪制在石頭上的圖畫,它是沒有文字之前大興安嶺文化的最大載體。自2011年以來,大興安嶺先後在12個縣、區、林業局(即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全境)發現39個岩畫遺址,4050餘單幅岩畫,是目前黑龍江省發現岩畫數量最多、區域最廣、歷史最久、內容最豐富的地市,在黑龍江岩畫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填補了黑龍江省相關歷史缺環。大興安嶺岩畫內容有整體天象崇拜,即太陽神、日月星雲等圖案岩畫;自然崇拜,即樹木、高山、河流等圖案岩畫;生殖崇拜,即帶有巨大生殖器的男性、箭形生殖器、實心圓女性外陰等圖案岩畫;動物崇拜,即主要以鹿為主,另有虎、狼、野豬、熊、蛇、青蛙等動物出現;圖騰崇拜,大興安嶺地區發現的『S形鹿角龍』岩畫,線條優美,身軀無爪,頭部使用極具美感的4根鹿角代替,充分證明了大興安嶺是我國龍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該岩畫為中國第一處發現的以龍為表現手法的彩繪岩畫,在中國岩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大興安嶺岩畫還有表現祭祀場景岩畫,主要表現為多人手臂上舉,為薩滿教祭祀時的舞蹈情景;有表現數量的岩畫,具體為點狀圖案、線條狀岩畫等;有表現統治階級的岩畫,即戴有3個羽毛狀冠飾的人與月亮、星星繪制在同一水平位置,顯現出當時的社會已經具備了王權統治,大薩滿已經具備部落首領或是『王』的特權;另有『十』字紋遠古巫術符號、方向坐標等相關符號及各種神秘符號,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現,以揭開遠古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中國鮮卑祖源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耳熟能詳的敕勒歌本出自鮮卑民謠。經考證,北方古文明的發祥地鮮卑大山即為『大興安嶺的東南麓』,拓跋鮮卑曾在莽莽興安嶺繁衍生息、運籌林海,隨著大興安嶺北方古文明的無字史書翻開扉頁的那一刻,神秘的北古文明的燦爛明珠『拓跋鮮卑』祖源發祥地逐步揭開面紗。大興安嶺松嶺區的鮮卑文化園坐落在拓跋古居地嫩江上游的多布庫爾河畔,園區內『龍源問碧』、『四野蒼穹』、『鮮卑祖居』、『兵工廠遺址』、『祭天遺跡』、『密境鮮卑』等景點,再現了古老神秘的拓跋鮮卑神韻。文化園以『給我一天,還您鮮卑三千年』為創作理念的舞臺演出劇目,從北方古先民的『鑽木取火、抗爭自然、崇拜自然、南遷大澤、一統天下、抗爭融合』的歷史片段再現了拓跋鮮卑強悍、包容、融合的大愛精神,十二處景點與自然相得益彰,將雖經風霜剝蝕的神秘傳說再現帝王靈山惠水。魏書《禮記》記載『祖居鮮卑山,瑞獸引路,南遷大澤』。清代屠寄撰寫的《黑龍江輿圖》中說『嫩江上游多布庫爾河北邊有兩條河合為一支叫那古裡河,是唐代室韋那禮部駐地』,那禮部為錫伯族,鮮卑又為錫伯族祖先,多源證明大興安嶺為鮮卑發祥地,鮮卑文化是大興安嶺生態、綠色、冰雪文化的集合體,是北方古文明的璀璨明珠,神秘的拓跋鮮卑文化在滾滾向前的中華文明大潮中體現出的包容大愛必將發揚光大、凝聚昇華。
原始鄂倫春文化

鄂倫春民族是呼瑪縣唯一的一個世居民族,也是大興安嶺全區的『土著』民族。呼瑪縣的白銀納鄂倫春族鄉鄂倫春族村是鄂倫春人的聚居地。鄂倫春族擅長狩獵,並有自己的生態觀,以手工藝品雕刻見長,尤以樺皮雕刻最為獨特,此外熟皮、刺繡等技藝都是鄂倫春族代表性的文化樣本。一是薩滿文化。鄂倫春民族信奉薩滿教,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佔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系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現存中國目前唯一健在的薩滿關扣尼。二是狩獵文化。鄂倫春族世代從事狩獵生產,這是鄂倫春人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鄂倫春族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並能根據其特點和活動規律采取不同的捕獵,他們的狩獵工具主要是槍、馬、狗以及弓箭、紮槍等。隨著國家禁獵政策的實施,鄂族獵民已不再狩獵。三是服飾文化。鄂倫春族的服飾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根據傳統技藝創作出了一系列既能展現民族特色,又與現代審美理念相互融合的遠古服飾、獸皮服飾、棉帛服飾、絲綢服飾以及抽象卡通藝術服飾,極具欣賞性和藝術性。四是飲食文化。定居前,鄂倫春民族由於居住和生存條件的制約,食物多為天然的山野產品,按照游獵民族的傳統習俗制造出了一系列獨有民族特色的飲食產品。五是傳唱文化。鄂倫春民族有語言沒有文字,傳統文化的傳承只能依靠口口相傳。近年來運用國際音標在青少年中開展了語言教學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六是樺皮工藝文化。黨和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資金支持,建成了工藝品廠,購置了一批制作機械,目前產品種類、質量、批量、規格還有待於提高和改善。
大興安嶺知青文化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浪潮席卷中國大地,呼瑪也不例外地雲集了8000多名來自上海、齊齊哈爾、北安、海拉爾等地的知識青年和400多名上海乾部,由此,再次揭開了呼瑪開發建設史上的新篇章。
10年間,知青們突破高寒禁區,克服各種困難,創造了不朽業績,為邊疆建設、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10年後,知青們返城,憑借上山下鄉時學會的生產生活技能,煉就的頑強不屈意志,養成的樂觀向上品格,成為共和國一個時代的中堅。40多年過去了,知青們依然心系呼瑪,不遠千山萬水回訪第二故鄉,以各種形式為呼瑪的建設獻計助力。
為弘揚和展示知青在呼瑪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光輝奮斗歷程,2005年,呼瑪縣委、縣政府投資1500萬元建設了主體工程8000多平方米的呼瑪知青賓館。原在開庫康鄉插隊的上海知青、英資上海銀業投資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裁管其昌與15名知青返鄉時為知青賓館捐資15.3萬元,上海知青共捐款51.3萬元。賓館內部開設了200平方米的知青展廳,陳列著許多知青們當年的照片,擺放著當年的房屋布置、勞動工具以及生活用品。通過文字、照片和實物完整地再現了當年知青在農村下鄉的情景,展示了知青當年的精神風采及奮斗歷程。呼瑪知青賓館內的知青展廳和浮雕,已成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和知青精神的教育基地。 2016年4月29日,呼瑪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當年知青所用物品在博物館中進行實物展示,包括日記、各種票證、有意義的老照片、知青撰寫的文章、當年知青取得的獎狀等各類物品;參照《知青風雲錄》及《知青風雲錄續集》中各公社、生產對知青名單;當年乘坐的東方紅十號照片等。這種跨越時空的聯系,建立起超出時代的友誼以及知青表現出愛國奉獻的情懷就是知青精神的真諦,是堪與『北大荒精神』、『大興安嶺精神』媲美的文化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