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相信青春的力量 『冰城青年匯』引領青年團員創新創業
2017-05-11 09:03:00 來源:中國共青團雜志  作者:韓春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團乾部要相信信仰的力量

  共青團哈爾濱市委書記李?龍調研青工戰線

  《中國共青團》:我是第一次來哈爾濱,印象不錯。

  李?龍:哈爾濱是中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1946年4月28日是這個城市的解放紀念日,我們每年都在這一天搞成人宣誓儀式。哈爾濱有著非常光榮的革命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紅色基因。我和當年的那些老團乾部談心,他們一提到過去那段輝煌的歲月,都會激情澎湃,在他們的身上,我讀到了信仰的力量。不忘初心回頭來看,我們真是站在了那麼多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肩膀上,纔有今天的成就。所以,能在這麼一座偉大的城市做團的工作,我一直都是滿懷敬意甚至是用一種謙卑的心態在工作,惟恐做不好。

  《中國共青團》:從你的字裡行間聽得出你對這片黑土地的熱愛,你是在哈爾濱出生的嗎?

  李?龍:我不是哈爾濱本地人,我是從齊齊哈爾的拜泉縣考出來的普通大學生,考到了煤城雞西市的黑龍江礦業學院(現位於哈爾濱的黑龍江科技大學),我本科學的是中國最艱苦的專業之一:采礦工程。上學期間,我下過井,跟工人們一起工作過,我的很多同學現在還在礦裡工作,我想這段經歷彌足珍貴,培養了我做人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精神。畢業後我留校了,後來成為校團委書記。2010年底,通過公選,任團市委副書記,2015年組織任命我擔任了團市委書記。

  《中國共青團》:熟悉你的人都評價你是個挺踏實的人,肯學習,肯鑽研。

  李?龍:我想人生的路不是設計出來的,是靠一點一滴、踏踏實實積累出來的。當時我考研差一分沒有考上,如果沒留校的話,我已經做好了到礦裡當技術員的一切准備。上班後,我又抽時間讀了碩士和博士,在學校時評上了副教授。我覺得我比較踏實,乾一行愛一行吧,凡事兒願意刨根問底,喜歡去思索事物背後的邏輯。我愛看書,在不斷的學習中修正和塑造自己。

  在扶貧村召開主題團日活動

  《中國共青團》:關於共青團改革,哈爾濱有些什麼動作?

  李?龍:雖然哈爾濱沒有列入共青團的改革試點城市,但我們在工作內容上的改革都在推進了,比如『1+100』、機關開放日,並且我們還獨創了『團建聯絡員』:把所有的機關團乾部都派到社區『冰城青年匯』結對了,他們直接作為團建聯絡員指導社區的團建工作;我們機關還創新了一個『團青學習匯』,同時,請普通青年來參與來設計並評價我們的所有活動,包括團市委內部的表彰,我們自己搞的團課、黨課的評選、評優,都有青年來參與評選。

  《中國共青團》:作為書記,一年裡,你下基層的時間大概有多長?

  李?龍:大概有全年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一吧。去年我們搞了一個『學講話、謀振興、轉作風』的大調研活動,我走訪了20幾家企業、學校和機關,和普通青年交流座談,面對面建群。我去年在走了一圈後,大概知道了青年人在想什麼,知道應該怎樣有的放矢地去做工作。比如青工最直接需求的就是三件事:學習提高的困惑,歸屬感的模糊和找對象的困難,我們共青團就得知道該為他們做點什麼,人家纔願意跟團走。我們一直強調共青團的服務能力,就是要設身處地想方設法去為青年服務。

  《中國共青團》:你們是怎麼解決實際問題的?

  李?龍:我想,當前的共青團工作單靠搞活動、造聲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青年多元化、深層次的需要,必須要勇於和市場結合,把事情做得更實。比如我們搞的『冰城青創匯』,是和紅博商業總經理王麗梅女士合作的,她是哈爾濱首屈一指的企業家,有遠見、有擔當、有魄力。本來是要做一次簡單的青年創業宣傳方面的活動,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她覺得我們開展青年創業工作『很專業』、很有想法也很務實,對共青團組織越來越信任,越來越支持。在寸土寸金的哈大高鐵起點、哈西商業綜合體中,給我們提供了1.8萬多平米的物理平臺,打造『冰城青創匯』。我們和她的團隊一起研究、一起工作,甚至一起計算『成本』,真心想為哈爾濱的創業青年做點實事。

  還有助力扶貧的例子。我們對國家級貧困縣延壽縣桃山村的幫扶是有實效的、可圈可點的。我們選派了團市委常委、青工部長做桃山村的兼職第一書記;我們幫村裡建了一個豬捨,並且給他們包豬包銷;桃山村共有12家泥草危房,我們整合青年企業家協會的資源,在市委機關中第一個完成泥草危房改造任務,把他們原來的房都扒了重蓋的新房。

  完成危改項目那一天,借著老百姓的喬遷之喜,我們在桃山村舉辦了一次特殊的主題團日活動,這很有意義。因為我想,共青團不僅是簡單的助力脫貧攻堅,我們還要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聚焦主業,著力夯實團的組織基礎,乾到哪兒把組織建到哪兒,乾到哪兒把團的乾部培養到哪兒。後來我們又在木蘭縣認領了另一個貧困村:滿天村。組織青聯委員搶救注冊了即將絕跡的珍稀玉米品種『牛尾巴黃』商標,還給他們投了1千萬建了一個養牛場,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把團支部建起來了,把『冰城青年匯』開在了最基層的村子裡,真正打通服務青年的『最後一公裡』,努力成為廣大青年在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身邊團組織』。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