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講述校訓故事 涵育核心價值】哈爾濱工業大學高規格代代傳承校訓 嚴要求錘煉真功夫
2017-05-18 09:11: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5月18日訊(記者 楊帆)冰城的早春,整個城市在和煦的陽光下有著生機勃勃的力量。在位於市中心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內,近百年內的教學筆記、實驗器材、圖文資料靜靜訴說著哈爾濱工業大學輝煌的歷史。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學子們走在校園裡,他們是不同的個體,卻因校門前石碑上『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這八字校訓而變的相同,八字校訓成為他們學習工作的准則並在一代代工大人中得以傳承發揚。

哈工大校訓。

  『1920年的哈工大,是前蘇聯專門為中東鐵路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纔而建立的工業大學,一度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58年,哈工大受當時的主管部門第一機械工業部指示要搞尖端,要增加一些為國防服務的專業,哈工大所設專業開始了由民到軍的轉變。工程不能有一點差錯,一個小數點的錯誤都可能導致整個大廈的崩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學生在學術上保持高規格、嚴要求,功夫真正下到位、下到點子上。』哈工大激光技術專業創始人、與馬祖光院士共事33年的航天學院教授王雨山說。

工大博物館一角。

  『50年代,物質條件還相當匱乏的情況下,馬祖光來到哈工大任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國家級實驗室,是他周末整天坐在省圖書館外文部手抄資料,帶領同事拉手推車去廢品收購站拉實驗用的器材。艱苦的條件下,他絲毫沒有降低對學術的要求。直到1958年成立核物理專業,他還保持著檢查學生實驗報告,細到所用圖紙、數據的規范,在學術研究上,馬祖光對所有人都用一個高規格要求著,為核物理專業打下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好傳統。』王雨山講道。

  20世紀50年代,800多名青年教師從祖國各地齊聚到哈工大,他們銘記國家重托,肩負艱巨使命,紮根東北,拼搏奉獻。湧現出了諸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光遠、黃文虎、王仲奇等一大批專家,他們被老校長李昌稱為『八百壯士』。如今,『八百壯士』們已漸近耄耋之年,但是他們的精神、信念和傳統,正由一代代哈工大弟子傳承著。在祖國建設最困難的時候,『八百壯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幾代『八百壯士』一起誕生的是中國第一臺結構式模擬計算機、中國第一臺會說話會下棋的計算機、中國第一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體制雷達、中國第一塊具有自主版權的IC卡芯片、中國第一個巨型計算機實時三維圖像生成系統、第一臺華宇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中國第一個會踢足球的雙足機器人、世界首創城市原生污水熱能采集技術、第一顆由高校自主研制的試驗衛星……

  『也就在這個時期,1953年哈工大招收一批工農速成學員,在1954年的俄語專昇本的期末考試中出現了大量學生不及格的情況,有學生提出學習基礎有差異應該降低評分標准。當時的李昌校長強調哈工大只能有一個規格,這個規格不能降,對學生、教師都一樣,這一傳統就傳承至今,並於2008年被寫入學校章程,「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正式成為工大校訓。』哈工大基礎學部黨委書記張魯進告訴記者,目前,哈工大每年面向全國招生,來自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的學生學習基礎與其他地區的學生存在一定差距,但統一的規格要求沒有降,便有了由現哈工大基礎學院輔導員曲擁措姆成立的『曲擁措姆工作室』,為少數民族的學生輔導功課。

  哈爾濱工業大學還在大一學年對學生進行校訓教育,通過參觀校博物館、航天館、科技園了解學校的過去和未來。張魯進還在新生中安排課題『走進八度空間探訪人生密碼』,每一個學生采訪八個工大人,通過走進他人的故事,探尋自己的人生方向密碼。大一學生郝路豐告訴記者,每一個工大人都像一名淳朴的工匠精心打磨自己作品、錘煉功夫到家的手藝,正如這朴實無華的校訓。

  一年四季輪轉,一屆一屆的工大人來來去去,但每一個人身上都被打上了工大精神的烙印,在每一堂老教授激昂的課堂上,在每一次面紅耳赤的爭辯中,在每一個實驗的失敗與嘗試裡……都是工大人對高規格的嚴格要求,是對工大校訓的傳承。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校訓 講述校訓故事 涵育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