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21日訊 在一些特殊病人面前,語言蒼白無力,此時音樂治療師開出的『音樂處方』成了打開患者心門的鑰匙,能幫他們緩解病情、恢復健康。目前,我國經過正規培訓的音樂治療師十分稀少,人們對這個領域還很陌生。音樂治療主要針對哪些患者?音樂和樂器的選擇有何講究?近日,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系教授杜青青,她今年42歲,曾在日本留學6年,拿到了音樂治療專業碩士學位。杜青青解釋說:『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科學的乾預過程,並不是聽聽音樂那麼簡單。治療時,音樂是橋梁,必須經過治療師的引導,患者纔能跨過橋梁,去認識、接受和戰勝自己的「心魔」。』
像偵探一樣細心 靠隨堂觀察來制定『戰術』
杜青青告訴記者,音樂治療有的上團體課,有的『一對一』。一節音樂治療課40-60分鍾,授課內容治療師會視情況而定。她上團體課時,一般會先領著患者們唱《你好歌》(是音樂治療師通過事先查閱患者的資料即興編排的,歌詞不固定),然後進行音樂熱身、律動訓練、音樂治療基礎等活動,最後還要唱《再見歌》。下課後,治療師必須回看錄像,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結合課上的觀察記錄,從病人與其他患者的身體接觸、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傾訴內容等評估病人的狀態,並確定下節課的治療目標。
這些病人包括自閉癥、肢體殘疾、唐氏綜合征、抑郁癥、強迫癥、帕金森綜合征、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及醫院裡亟待康復的腦梗患者和需要臨終關懷的患者等。音樂治療能改善患者的情緒,比如讓尖叫的患者安靜下來,不再躲避治療師的眼神等,控制和緩解他們的異常舉動和過激情緒。
杜青青說,從日本回國後,她曾在北京一家特殊教育學校做音樂治療師,遇到過一個患有嚴重先心病的4歲小男孩,他比同齡孩子瘦小,常常呼吸困難。給他做音樂治療時,要特別注意不能讓他累著。杜青青把小男孩抱在腿上,給他彈《小星星》,教他唱歌、撥弄吉他。上課時,她發現這孩子雖然身體很差,但聰明活潑很有靈性,三次課後,已經能用右手食指准確地彈奏《小星星》,杜青青則用左手與他配合,合奏場面很溫馨。
還有一次,杜青青跟助手一起去一家養老機構,給患病老人做音樂治療。一個70多歲的老大爺,脾氣很倔,以前曾當過兵。大家一起唱《你好歌》時,他既不跟著唱還拒絕握手。杜青青特意選了首《九九艷陽天》,老人漸漸開始跟唱,而唱到《保衛黃河》時,老人淚流滿面地大聲歌唱,仿佛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後來進行『擊鼓傳花』等游戲時,這位老人積極參與,表現得很優秀。據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講,這位大爺平時特別倔,有時會跟工作人員發脾氣,但他特別喜歡追憶當兵的時光,而杜青青選的歌曲恰好勾起了老人最珍貴的回憶,起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及時調整對癥下藥 用『治愈系音樂』打開緊閉心門
『不同的患者,需要用不同的音樂來叩開心門。』杜青青說,在治療時,音樂治療師需要查閱患者資料,與患者深談,或者通過『音樂想象』引導患者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有針對性地選取治療音樂,對癥下藥,開出最適合的『音樂處方』。
針對患病兒童,她通常會選擇曲調簡潔歡快的樂曲;對於有心理問題的成人患者,一般會選擇比較舒緩的音樂;對於患病老人,會為他們選擇耳熟能詳、溫暖心靈的音樂……杜青青說,在進行音樂治療時,還必須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防止二次傷害。比如有一位患者在聽到某段音樂時,就會想起父母對他的家暴,這時『音樂處方』就必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