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青向記者介紹,她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給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85歲老太太做過音樂治療,老人畢業於東京一所知名大學,當年是個纔女,患病後變得沈默寡言,經常忘事,有時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認識。第一次去做音樂治療時,老人很冷淡,不樂意跟她交流,而當她彈奏了《櫻花》中的一段樂曲後,老人的眼神變得溫柔,開始跟她聊音樂,並指出她的演奏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之後的幾次治療,她每回都會給老人彈《櫻花》,老人很喜歡聽,而且每次都能認出她,不但給她講《櫻花》這首曲子的含義,還拿出自己年輕時寫過的家信和賀卡給她看,就像是對待老朋友。
杜青青還曾給一名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大一女生做過音樂治療,小琪(化名)的主要癥狀是不敢跟人說話,認為自己長得丑,總感覺別人在看她。尤其是換了新眼鏡之後,有同學無意中說她戴著不好看,她的病癥就更加嚴重了,夜裡總做噩夢,覺得再這樣下去就得退學了。針對小琪的表現,杜教授給她做了深度的『音樂想象』。所謂『音樂想象』,就是用音樂放松的方法,讓小琪進入到潛意識和意識相連的邊緣狀態,通過指導語,詢問小琪在音樂中看到了什麼,探尋她內心深處的一些問題。通常會選用比較優雅、輕柔的冥想音樂、古典音樂等。小琪稱童年時曾因相貌被同學羞辱過,並嚎啕大哭,杜青青便引導她『醒』過來,哭過之後的小琪明顯感覺好多了。經過四次音樂治療後,基本康復了。後來,又來過一個預約治療的學生,說是小琪推薦她來的,並透露,經過音樂治療後小琪已經不再害怕別人了,也不再想退學了。
靠彈琴敲鼓減輕煩躁 自閉癥女孩會叫『爸爸』了
當音樂治療師是怎樣一種體驗?杜青青的回答是『艱難』、『喜悅』、『感動』和 『驕傲』。每次通過自己的努力,艱難地推進治療進程,看到患者有進步時,她會有一種苦盡甘來的喜悅。甚至曾有人帶給她意想不到的溫暖反饋,讓她感動流淚。
杜青青曾給一個6歲的自閉癥女孩做過音樂治療,孩子不願與人親近,即使是對自己的母親也沒有依賴感。她同時給三個病童做團體治療,另外兩個孩子患有唐氏綜合征和發育遲滯。最初自閉癥女孩很不配合,在屋子裡亂走。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只好單獨給她治療。杜青青發現孩子會時不時地瞄她一眼,於是開始即興彈奏符合她步調的音樂,她走得快,杜青青彈的曲子節奏也跟著加快,她慢下來,曲調也隨之慢下來,而且一邊彈一邊唱。第二次治療時,這個小女孩在屋裡走了幾圈,然後跑過來摸一下杜青青,或是按一下琴鍵,到了第三次,她已經能站在鋼琴前跟著樂曲輕聲哼唱了。
後來,杜青青試著讓孩子坐在自己對面敲鼓,雖然不能堅持很長時間,但煩躁不安的癥狀減輕了,孩子爸爸也跟杜教授反饋,稱做了幾次音樂治療後,孩子的狀態比以前好多了,最大的改變就是會叫他『爸爸』了。杜青青既開心又驕傲,音樂治療有時就是這樣,一開始不被看好,費很大力氣纔漸漸讓人接受,音樂治療師所做的工作,就是為了幫助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在日本留學期間,杜青青還接觸過一個有智力殘疾的14歲女孩,智力水平只相當於七八歲孩童。也許因為杜青青是外國人,做音樂治療時,這個女孩對她很好奇,每次見面都喜歡拉著她的手。接觸了兩個月後,杜青青要回國了,女孩花好幾天時間親手為她畫了一幅畫。雖然筆法幼稚,但這份沈甸甸的心意讓她感動落淚,一直將畫珍藏著。杜青青回憶說,也許是因為在一次音樂治療過程中,女孩突然嘔吐得很厲害,但她沒有嫌棄,幫著收拾嘔吐物,讓孩子從心裡覺得這個外國老師像媽媽一樣親切……
據了解,音樂治療專業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在美國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音樂治療專業設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很小眾。杜青青介紹,音樂治療在國內正處於發展期,主要用於音樂止痛、臨終關懷、心理康復等。而在國外,尤其是美國、日本,音樂治療體系已經非常發達。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高校設立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