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2日訊 水稻側深施肥技術作為水稻增產增效的一項農業高產措施,在創業農場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多年,不僅有效落實了農業『三減』工作,同時給廣大種植戶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這項技術不但在創業農場土地上落地生根,如今已是枝繁葉茂。
示范帶動榜樣先行
創業農場科技示范戶於全信是種植水稻的行家,這些年他在科技種田上狠下功夫,不論是機械更新還是水稻品種選擇和管理上都非常上心。可前些年的產量卻沒有他期望的那麼高。他經過仔細測算,每年光在施入返青肥這一項上所需的肥料就達到了2.5噸,按常規三大肥以前的種植方法,他種的550畝地,每年得需要肥量大約是40噸左右。一年少不了四遍施肥,用工量大約在1.5萬元,不僅花費了大量的人工費,而且施肥過多還造成了部分肥料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產量也不穩定。
為了找到寒地水稻施肥的正確方法,均衡施用各種營養元素,從2012年起,創業農場開展水稻側深施肥試驗,試驗的地點就選在了於全信家水稻田裡。通過應用側深施肥專用肥,加大技術跟蹤測驗,及時收集相關數據進行科學對比分析等舉措,幾年下來,創業農場有效解決了往年水稻施肥不能夠定位、定量、均勻、可靠的技術難題。側深施肥插秧機能將插秧和施肥一次完成,形成一體化作業,既降低了勞動量,又減少了肥料的流失,每畝可以節省肥料10%。在畝施用量30公斤的基礎上,減少2.5公斤,仍然能達到增產5%以上,一畝地增加效益100多元。嘗到側深施肥甜頭的於全信,逐年擴大應用面積。如今,於全信家的550畝水田基本上都用上了側深施肥這項技術。
為更好地推廣此項技術,創業農場在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組織全場的種植戶到於全信的家中進行觀摩培訓,做到了春看苗情、夏看長勢、秋看產量,通過詳細的技術講解和示范戶現身說法,讓全場的種植戶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並對此項技術充分認可。僅4年時間,創業農場的側深施肥面積由50畝猛增到3.5萬畝。今年,創業農場計劃投資430萬元,將側深施肥總面積擴大到14.7萬畝,佔全場耕地面積的30%。
優惠扶持政策同行
成本問題是左右種植戶接受新技術的最大障礙。針對這一情況,今年年初,創業農場科學制定了農機購置補貼重點,積極引導種植戶購買先進、高效、適用的側深施肥新機械。在國家和農場的雙重農機補貼政策下,花不到一半的價格就買了一臺側深施肥高速插秧機。市場上原價13萬元的高速側深施肥插秧機,經過農場和國家補貼後,只花7萬元就能買到手。第七管理區種植戶吳忠剛最初在農場管理區工作人員來推薦這款機型的時候,覺得造價太高,心裡有點猶豫,可當得知國家一次就給購機戶補貼5萬多元時,下決心購買了一臺。解決了資金難題,面對的就是實用性問題了。種了十多年水田的吳忠剛在這方面留了個心眼,自己家的300畝地,起初在他的堅持下只實驗了100畝。但是不到一年的功夫,他的觀念就改變了。吳忠剛心裡有數:用側深施肥第一省肥料、第二省人工、第三還增產,所以他這300畝地,今年全部采用側深施肥。
像吳忠剛一樣,如今創業農場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已逐漸被種植戶們廣泛認可,備受青睞的水稻側深施肥插秧機成了搶手貨。到目前為止,創業農場220臺側深施肥高效插秧機已全部到貨。在創業農場今年展開的插秧大戲中,這批插秧機成了主角。
多措並舉『三減』隨行
幾年來,創業農場緊緊圍繞『一控三減三基本』,把側深施肥技術作為重要支橕,加大『三減』示范項目的推廣力度,多措並舉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
創業農場首先采取『成果對比』的方式,將去年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成功經驗和成果展現在廣大水稻種植戶面前。利用電視、網絡,將視頻資料直接展現在種植戶眼前。同時,利用微信平臺將視頻和資料傳輸到種植戶手機終端,隨時點擊觀看。
『現場推介』也是創業農場農業生產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要想擴大水稻側深施肥面積,大規模推廣應用專用側深施肥插秧機是關鍵抓手。創業農場利用農閑時段,集中種植戶現場參觀水稻側深施肥插秧機的展示,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現場講解關鍵的技術要領及維護保養的主要措施。讓取得成功經驗的種植戶與廣大種植戶面對面傳經,把新機械、新技術、新經驗通過推介,展現給廣大水稻種植戶。
『人員培訓』成為擴大水稻側深施肥面積的關鍵環節。創業農場八個管理區新購買側深施肥插秧機的水稻種植戶陸續接受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側深施肥成果宣傳單更是人手一份,對新型水稻插秧機的特性、管護等重要環節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目前,創業農場已有4000多名種植戶接受了對新型側深施肥插秧機的相關培訓,為大規模減少化肥用量、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創業農場將緊緊抓住全省建設一億畝生態高標准農田的契機,加大『三減』示范項目的推廣,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把側深施肥這項技術,作為農業『三減』的重要支橕,實現『降本、提質、增收』的良好目標,為全省有力推進農業『三減』工作積累經驗,趟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