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2日訊(記者 楊帆)走進東北林業大學的校園仿佛走進了一座自然博物館,在淅瀝瀝的春雨中樹木呈現或濃或淡的綠意,由於科研需要,學校栽培了像東北紅豆杉、杜松、天女木蘭、長白忍冬、接骨木等平常沒有聽過的珍稀樹木,學生和市民徜徉其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這美景正如東林校訓『學參天地德合自然』一樣浸入每一個東林人的每個細胞裡,尊重自然、尊重世界規律,飽覽萬物之學問,探索世界的奧秘。

東北林業大學校訓石。
『學參天地』取意出自《中庸》,古意為『治大學問者可了解天地間的規律,參與天地生化不息的進程。』現在可以解釋為『治學要努力學習天地間的知識、學問,探索世界的奧秘,揭示事物的科學規律。』『德合自然』取意出自《老子》『德合自然』字面的含義為道德要符合自然規律,可以引申解釋為:『不斷進取,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1952年建校以來,幾代東林人披荊斬棘,嚴以治學,謹以修身,不斷探索天地之間的科學規律,努力揭示世界的奧秘,為國家保護環境、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遵循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充分發揮了理論先導、道德示范、技術支橕的作用。『學參天地德合自然』的東林校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東林人在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東北林業大學的老校長、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李堅的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噴繪畫,畫上有綠綠的草地和茂密的森林,綠意盎然。『我一生都在向自然學習,所以我喜歡綠色、喜歡自然。』李堅說。上世紀60年代初,正是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段時期。意氣風發的李堅夢想著穿梭於高山峻嶺、為美化祖國山河大展拳腳,所以在高考的時候,他選擇了當時的東北林學院木材利用系,從此與木材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堅持不懈的學習,相繼考取東北林學院木材科學專業的碩士,木材科學領域的博士,他一直走在木材領域的前沿,很早就看到了木材研究的諸多空白。『木材是經濟建設、綠色環境和人體健康的貢獻者。木材科學的研究人員可以在很多方面大有作為。』一提木材,76歲老人的臉上綻放出光彩。
作為生物木材學的開山鼻祖,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堅就把傳統木材科學研究從木材解剖、木材性質和木材缺陷擴大到生物木材學、木質環境學、木材基納米復合材料、木材纖維素納米纖維制備、木材基電磁屏蔽等多個領域,開啟了木材科學研究的新視界。他開創了許多個『第一』,第一部應用現代波譜分析技術揭示木材內部及作用原理的專著《木材波譜學》,第一次運用有序聚類分析、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及優化統計理論解決成熟材和幼齡材界定難題的專著《生物木材學》,我國第一篇論述木材視覺、觸覺、調濕等特性與人類和室內環境關系的論文《木材、人類與環境》,第一次采用超臨界技術制備以木粉為原料的纖維素氣凝膠……他用創新的思維、先進的方法不斷探索人和自然和諧共融的秘密。
2011年,李堅當選院士後,僅4年多的時間,他已經帶領全國木材科研人員對多項新課題開始了研究,其中很多都是向大自然學習所獲得的啟示:荷葉可以滴水不沾,我們能做出這樣的木材嗎?棉花輕柔飄逸,我們可以構築相似的木質基仿生材料嗎?這些木材仿生與智能響應、異質復合材料與智能制造、為3D打印提供支橕的生物質材料等很多課題,現在聽起來還像『天方夜譚』,甚至讓做這些科研的師生都有些懷疑——真能做出來嗎?就算能做出來,得多少年纔能出成果啊?可是李堅卻很堅定:科學研究一定是前沿性的,有些基礎研究不可能在短期看到效益,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就像一顆沈寂多年的種子,埋在地下,是為了積蓄破土的力量。
一代代的東林人,身懷對自然的敬畏,對萬物的好奇,探索著世界的奧秘,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