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在東北農業大學北門的石壁上,有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剛勁的筆劃中體現執著與堅守,綠色的字體裡浸透著生長與希望。它是六十八載風雨兼程,守之彌堅的東農人在龍江大地默默奉獻的寫照;它是歷經磨難,幾經遷址,矢志不渝的東農人給予祖國農業的堅定諾言。它就是東北農業大學的校訓——博學篤行、明德親民。這八個字不僅鐫刻在一代又一代東農人的心間,更銘刻在祖國北疆廣袤的黑土地上。
說起東北農業大學的校訓,要把時間倒回至2007年,在該校五屆三次教代會上,『博學篤行、明德親民』被確定為校訓。『博學篤行』語出《禮記·中庸》,『博學』意為學首先要廣泛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篤行』意為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明德親民』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親民』,明德之目的。
校訓成文雖然確立得晚,卻繼往開來,既濃縮了老一代東農人的不畏艱辛、埋首鑽研的風骨;又傳遞著繼任者們腳踏黑土、辛苦耕耘的熱忱,即便是特殊年代到農村輾轉辦學,校訓所反映的東農精神也絲毫沒有褪色,它所映射的是歷代東農人的群像。在東農校園裡采訪,記者時時被東農人身上傳遞出的校訓精神打動著、鼓舞著。
在這裡記者遇到了該校園藝學院教授、國內外知名的『番茄大王』李景富。75歲的李教授依然奔波在教學和科研一線。5年學習時光,50年教學生涯,他把一生最寶貴的時光都留給了東北農大。他常年深入農村一線,為了實現培育出優質的民族番茄品牌的『紅色夢想』,在最困難的時期,用熱炕育苗、用向日葵葉當隔離袋包種子,新時期為了更新知識,他又自學碩博課程、苦攻分子標記、分子生物學等新技術。最終他的27個東農系列番茄品種推廣到國內20多個省市,還出口到俄羅斯等國家,不僅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產增收做出了重大貢獻,還為國際番茄育種尖端領域涂上了一抹中國紅。
對過去農村基層的苦,老一輩的東農人感觸最深,而他們之所以選擇學農業就是要用學到的技術,改變農村落後的面貌。原副校長許洪吉記憶猶新地回憶起當年的教學生涯,尤其是農機系教師解剖拖拉機的過程:那時為了幫助學生學好拖拉機構造,老師們希望通過解剖拖拉機讓學生看到拖拉機工作時各部件的狀態、學好拖拉機的構造。當時,吉林工業大學從國外引進了一臺解剖好的拖拉機,對東農來說高昂的價格沒有可能購買,於是教師們就用手鋸、機床,克服了重重困難,用一年多時間,解剖了一臺鏈軌式拖拉機,後又繼續解剖了輪式拖拉機,在國內同行中引起了轟動,這些還僅是東農精神的幾個片段。
上世紀70年代,許振英先生在6平方米的草屋內,以縫紉機和水缸蓋為工作臺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資料,在水缸蓋上制定了我國的『畜禽飼養標准』和『飼料成分表』。農學系教授王金陵在香蘭農場時,每天住在滴水成冰的小屋裡,夜裡戴著皮帽子睡覺。但這一切沒有動搖他的信念,沒有實驗室,他和同事們就在老羊圈裡用土坯墊木板當實驗臺。經過十幾年的實驗和篩選,成功培育了東農34和東農36號大豆品種,打破了高緯度栽培大豆的禁區,把我國大豆種植北界向北推進了100公裡。在水稻割前脫粒方面,為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蔣亦元2001年確診胃癌後仍忘我工作,病榻中帶出3名博士後,3名博士和1名碩士。今年1月,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東農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單安山,站在了領獎臺上,他先後放棄了英國優良的實驗條件和待遇以及北京一家企業高職高薪的工作,毅然回到黑龍江從事『功能性飼料』研究。
在東北農大,這樣的人和事不勝枚舉。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完成一年支教的2015級碩士研究生王琳說,『生活沒有別人朋友圈中的繁花似錦,但內在的收獲又怎麼能用現實的尺度衡量,這是東農帶給我的品質,也是校訓中涵蓋的東農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