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9日訊(記者 楊帆)一場春雨過後,東北農業大學的校園滿是綠意,而在『中國番茄大王』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李景富的番茄實驗大棚裡卻是一年四季充滿綠意。今年李教授新培育的3500個番茄品種、上萬盆番茄幼苗在大棚裡安靜生長,李教授全年無休的在實驗室、田間培育品種、播種、種植、收獲番茄,只為『紅色的夢想』,農民的豐收、別人口中稱贊的番茄成了他50多年最大的快樂。

東北農業大學校訓。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我國沒有自己的番茄品種,國內能夠見到的番茄品種都是國外的品種,七十年代唯一一個國產栽培的番茄品種6613品質極差,被農民稱為『溜溜酸』,偌大的中國市場都是『洋柿子』的天下。中國番茄育種窘迫的現狀,激起了李景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一定要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不能沒有自己民族的番茄。從此他投身番茄育種,從1970年至今,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五十多年來,李景富將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灑在每一寸耕耘過的土地上,灑在番茄育種的科研進步之路上。
1982年,李景富動員十戶農民種植自己培育的番茄品種『東農702』。上課時他是一名老師,下課後他就『變身』農民,騎著自行車去大棚看柿子。這一年,農戶種的柿子一畝地一天產出1300斤,賣出四塊錢一斤的高價,一個大棚就能掙兩、三萬塊錢,農民成了萬元戶。第二年、第三年農戶種植番茄的面積達到100畝、600畝,李景富也辦起了培訓班,指導農民種植番茄。這些農戶遍布全省各地乃至吉林等省份。50年來,他培訓的農民達幾十萬人次,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市,全省走過40多個縣、市。

李景富教授在番茄大棚裡。
『博學篤行明德親民』是東北農業大學的校訓。李景富常說:『傳承校訓精神,就是要時刻銘記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要用科研成果回報農民;能為農民做些事情,是我最大的心願,也是我的責任。』講臺上是教師、田地間是農民。在科研和教學之餘,李景富為了能夠讓更多的農民受益,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進行科研成果推廣和普及,只要農民需要,就到他們中間去,為他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難題。
廣袤的黑土地是自然的饋贈,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東北農業大學的專家們秉承校訓理念,深耕黑土,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科研禁區,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們培育的新品種、推廣的新技術,推動了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蜚聲國內外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王金陵教授,他在20世紀60年代育成的大豆新品種『東農4號』,推廣面積6000多萬畝,創經濟效益5億多元;蔣亦元院士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研制成功了『割前脫粒水稻收獲機器系統』,解決了傳統工藝收割造成的農作物禾稈破碎不能再利用的缺陷,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收割機,給農作物收獲機械帶來了一場革命;還有王金陵、何萬雲、駱承庫、佟明耀……在東農人身上校訓精神代代傳承。

單安山教授和他的學生們。
2016年9月,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單安山教授站在了國際科技進步獎勵大會的領獎臺上,他的科研項目『功能性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但他並沒顯得特別激動,因為早在1991年,他就曾經在這裡領過國家自然科學獎。
作為我國著名畜牧學家、動物營養學奠基人許振英的親傳弟子,單安山先後放棄了英國優良的實驗條件和待遇,以及企業高職高薪的工作,毅然回到黑龍江從事『功能性飼料』研究。博覽國內外先進技術,堅持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單安山用了近20年的努力,在功能性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實現了基礎理論創新、關鍵基礎開發和產業化推廣。他說:『我最大的心願是提高我國飼料的品質和使用效率,讓國家的畜牧業水平得到大幅提昇,最終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吃到價廉物美的畜牧產品。』
『博學篤行,明德親民』,深愛這方黑土和人民的東農人,甘願幾十年潛心科研、紮根黑土,在各個領域鼓了農戶、養殖戶的腰包,不斷滿足著人們對安全健康食品的追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東農精神一直在傳承、發揚,那是親民愛民的質朴,是堅守創新的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