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五月,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
幾場春雨過後,空氣中滿是大地泥土的芬芳。伴隨著農機具的陣陣歡唱,一粒粒飽含夢想和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龍江的沃野上,等待著金秋收獲季的到來。
全省春耕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在因煤而生、緣煤而興的七臺河,一場煤炭資源型城市借勢『逆襲』的大戲正在同步奮力上演。走過了憑借『黑金』蓬勃發展的輝煌年代,歷經了產能過剩帶來的『轉型陣痛』,面對愈加嚴峻的經濟發展困境,這座城市並沒有沈寂。近年來,七臺河市牢牢抓住『轉型』這條主線,借力項目建設的『東風』,堅定勇敢地邁出了轉型發展的步伐。
今年,七臺河市各類產業項目建設一路高歌猛進,捷報頻傳,其中既有『老字號』『原字號』的深度開發,更不乏『新字號』的引進壯大,一個『多點支橕、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七臺河市,正以嶄新的姿態活躍在龍江大地的舞臺上。
2017年,七臺河市重點推進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45個,總投資222.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6.1億元。其中,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2個,30億元以上項目3個。產業項目涵蓋新材料、醫藥、綠色食品、煤化精深加工等眾多領域,有力地挺起了七臺河市轉型發展的『脊梁』。

雙葉公司。
『老樹』開『新花』『老字號』煥發『第二春』
『雙葉家具,純實木典范』,這一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詞,深深地印在了一代七臺河人的腦海裡。
成立於1995年的雙葉家具實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漸發展為國內最大的實木家具制造基地之一,成為七臺河市眾多產業中一張耀眼的名片。公司現擁有員工4500餘人,共有國內外300多家銷售網點,年生產能力150萬件(套)實木家具,掌握了200餘項國家產品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權。作為一家老牌的木制品加工企業,雙葉公司在不斷增加產能的同時,從未停止過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走進雙葉公司的加工車間,一臺臺智能自動化的機械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中,隨著工人的操作,一張大木板瞬間在流水線上變成數個加工精細的木料標准件,運往了下一道工序。今年4月份啟動的總投資1.1億元的智能制造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今年計劃投資7000萬元,對備料、精加工、涂裝、包裝四道工藝流程的11條生產線進行技術智能改造,屆時將降低人力資本50%以上,提高效率60%,節省原材料40%。據介紹,這個項目以智能裝備為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和智能終端將生產制造集成後,構建一個有效智能控制和管理平臺。2018年末全部建成投產後,將實現全部車間智能化,部分車間還將實現『無人工廠』和『無燈工廠』,實現效率最大化。
華通管業有限公司年產7萬噸復合管項目建設正酣。項目現場,工人正在忙著鋪設循環水管線,預計6月初即可正式投產。這個總投資9千萬的項目生產的產品包括地下管廊,海綿城市專用管,內涂塑防腐保溫管,夾克管,聚乙烯塑鋼纏繞排水管,保溫管,直縫管,涂塑鋼管,塑鋼復合管線管件等。項目生產出的新型高科技防腐管材壽命可達50年,經過改造昇級,有效地豐富了企業的產品種類,預計達產後產值將達到3億元,帶動就業150人,七臺河市生產復合管材項目產業也將實現從『無』到『有』的新突破。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展叡達農資公司年產15萬噸生物有機肥產業化項目、勃盛能源公司生物質炭基復合肥等一批『老字號』昇級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即將開工建設,為這座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活力。

隆鵬公司。
『烏金』變『綠金』『原字號』深開發『吃乾榨淨』
從七臺河成立的那一天起,這座城市就與煤炭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顆顆優質的『烏金』,曾經為七臺河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盡管受到了煤炭去產能的衝擊,但在七臺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進下,『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發展思路為廣大煤炭產業找到了新的路子。如今,全市煤焦產業大打『轉型牌』,以『煤頭化尾』『煤頭電尾』為抓手,產業鏈、價值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煤字號』產業依然在精深加工上發出了更為炙熱的光輝。
黝黑的『煤塊』、無色的甲醇、液化天然氣和清潔的化學品,或許普通人很難將這些物品聯想在一起。但在科技的帶動下,七臺河市的『黑金』產業紛紛搖身一變,走上了綠色、清潔的發展道路。總投資32億元的隆鵬公司焦化昇級改造生產清潔化學品項目已於4月份復工建設,目前正在進行土建施工和部分設備安裝。隆鵬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七臺河市煤化工龍頭企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從單純的煤炭產業發展為以清潔能源和清潔化工為主要產業、煤焦為基礎原料的產業新格局。於2015年立項的焦化昇級改造生產清潔化學品項目預計今年年底竣工並調試,2018年初投產。投產後,可年生產費托產品20萬噸、合成氨18萬噸、尿素30萬噸,年產值實現21億元,利潤4.4億元,安排就業1500人左右。
由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進的焦炭制30萬噸穩定輕烴(轉型昇級)項目正在進行主體工程收尾和設備安裝工作,該項目總投資30.64億元,計劃於2018年10月份竣工投產,可年產穩定輕烴30萬噸、LPG 4.317萬噸、重油3.381萬噸,預計年利潤3.6億元,可新增就業人員400人。
隨著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目前,七臺河市重點煤化工企業已經初步實現了『煤、電、化、熱』多面發展的新局面,向著現代煤化工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一幅傳統煤化工向現代煤化工的轉變、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的轉變、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的華麗畫卷正在煤城大地上舒展而開。
走進勃利縣,佔地320公頃的食品產業園集聚著8家活力蓬勃的食品加工企業。目前,已有6家企業投入生產,還有兩家企業正在火熱建設之中。得益於良好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得勃利縣成為各類傳統作物和紅小豆、萬壽菊、藍靛果等特色作物生長的溫床。放眼望去,各食品加工企業紛紛一改之前的粗加工道路,將『原字號』的農特產品做出了『新花樣』,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更有效地舞活了『糧頭食尾』,推動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成立於2015年的黑龍江樂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紅小豆、綠小豆、黑小豆系列食品加工的企業。目前年可生產餡料6000噸、粉沙4000噸、糊粉2000噸,其產品被認定為『中國特產知名品牌』,遠銷全國各地,且供不應求。今年,公司還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共同開發紅小豆深加工產品——紅小豆花青素、紅小豆皂角?膠囊等富含高科技的產品,進一步帶動了企業增收增效。
來到金暉即食食品有限公司的建設工地,隆隆作響的機械設備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土建工作。這是一家生產加工白米飯、雜糧米飯和糯米飯系列即食產品的公司,總投資1.26億元,達產後可年加工方便米飯2000萬盒,銷售收入近億元。『想象一下,不想費時做米飯的時候,我們的即食米飯只需在盒子裡加一些清水,幾分鍾後就有熱騰騰香噴噴的米飯可以食用了,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企業負責人介紹說,『項目充分實現了水稻生產和大米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整合,未來可帶動和組建周邊水稻合作基地10萬畝左右,實現社會、企業、農戶共贏的良好局面。』
此外,主打非轉基因、綠色無公害大豆相關產品的春力豆制品有限責任公司也正在緊張昇級建設中,屆時,全程可追溯的食品生產流程將進一步為農產品『提檔昇級』,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

寶泰隆。
『高新』加『科技』『新字號』擎起『新動能』
5月17日上午,勃利縣東崗工業園區花團錦簇,彩旗招展,七臺河興勃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萬噸級秸稈生物質綜合循環利用項目開工奠基。
七臺河興勃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萬噸級秸稈生物質綜合循環利用項目由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與七臺河興勃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該項目利用三聚環保的高科技技術、高素質人纔、高水平管理和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等諸多優勢,由七臺河興勃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建設用地和公用工程支持,通過與當地政府及種糧大戶合作,回收周邊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炭化生產秸稈生物質炭基緩釋肥,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循環利用。項目達產後,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14573萬元;年均利潤總額2528萬元,年上繳稅金1303萬元,安置就業人員近200人,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均十分顯著。
近年來,七臺河市著力引進了一批支橕帶動作用強的高新技術產業,石墨烯、藍寶石、光電產業、醫療設備等一系列『新字號』產業的萌發,有力地擎起了七臺河市轉型發展的新動能。
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石墨深加工和石墨烯產業,力爭將石墨深加工產業作為接續替代主導產業。目前,寶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噸工業化制備石墨烯生產線已建成投產,標志著七臺河市對石墨資源從規劃到應用的轉變,更標志著石墨烯產業由理論向實踐的轉變。縱觀七臺河市,大量高品位、大鱗片的石墨資源深埋於地下,隨著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園區的逐步建成完善,預計石墨產業年產值可達120億元,年利潤總額23億元以上,豐富的石墨資源定將為七臺河市帶來新的『烯望』。
坐落於七臺河市金沙新區的黑龍江昇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計劃投資2.2億元,主要生產國際先進水平的血液淨化器械和輸液注射器械,規劃年產能3億支(套)。走進該項目施工現場,一座現代化辦公樓拔地而起,各項配套工程正緊張施工;一輛輛滿載生產設備的卡車正分批入廠,投入安裝;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正接受培訓。預計9月份,項目將投入試生產。完全達產後可實現年收入4.5億元,利稅9000萬元,吸納社會就業800餘人。

昇華醫療器械。
『我國每年要消耗血液透析淨化器近7000萬支,而生產能力僅有1600萬支,80%靠國外進口,市場需求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正是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力爭建設國內技術先進、東北規模最大的醫療耗材和醫療器械制造企業。』公司負責人信心滿滿地向記者表示。
總投資6000萬元的德彩光電產業園區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忙著調試設備。這個佔地6萬多平方米的項目,目前已引入德彩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通普智慧城市設備有限公司、華視通傳媒有限公司、屏多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著力打造融合上、中、下游的LED光電產業鏈。據德彩光電負責人介紹,設備預計5月底投產,預計年產值3億元。
在七臺河,轉方式調結構正處於爬坡過坎的攻堅期,也是大有作為的窗口期。盡管煤炭資源型城市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艱巨,但這座城市有信心,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信心和勇氣,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和擔當,紮實做好『三篇大文章』,以『六大產業』為依托,為實現轉型發展、全面振興,完成老牌煤城的華麗『逆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