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5日訊 近日,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實現熱電、環保、制漿、肥料、紙機等五大主體車間全線貫通投產。一場由秸稈全產業鏈領銜的循環經濟大戲在佳木斯拉開大幕。
多方用力保證『泉林速度』
走進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副總張宏纔指著屏幕告訴記者:『總部用了81天調試完成的這整套系統,在佳木斯僅用了18天。』
從『81』到『18』是與時間的角逐,體現的是來自各方的智慧、勇氣、心血和擔當。佳木斯人和泉林人同心同向。
2013年9月,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在佳木斯破土動工;2015年12月,造紙後加工車間完成調試;2016年,項目二期破土動工;2017年3月3日,電廠調試一次成功,投紙車間完成調試;同年4月18日,調試制漿車間;5月5日,全線大貫通。項目一期投產是泉林總部200多項專利技術昇級的集中展現。累計30多項的環保技術涉及各種實用污水治理及回用技術。核心技術『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榮獲造紙行業最高榮譽國家技術發明獎項,世界領先。
『企業沒想到的我們要想到,企業想到的我們要做到。』想在企業前面,跑在企業前面。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保姆式』的超前服務,保駕著『泉林速度』。
2012年,佳木斯與泉林簽訂合作協議後,市政府隨即成立了泉林項目推進指揮部,市長任總指揮。推進工作一開始指揮部便梳理出68項服務泉林的工作任務,並落實到58家職能部門和單位。市主要領導每周都要過問項目進展,高頻次地現場辦公協調、組織、推進、指揮各部門為泉林項目爭取政策資金、征地拆遷、修建公路、架設橋梁、鋪設鐵路、架設永久電線、建設圍堰取水工程……
項目部經理胡勝軒告訴記者:『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不僅在大事上想在我們前面,還幫助企業職工解決子女入學、食宿、出行、就醫、供熱等問題。』現在,市政府還在超前為泉林謀劃和推進PPP污水處理項目、職工生活區規劃建設、濕地公園闢建等並積極爭取佳木斯與濟南通航等等。
據介紹,『泉林』在佳木斯的項目分三期,總投資420億元,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25.6億元,年處理秸稈60萬噸,年產20萬噸秸稈本色漿、20萬噸本色生活用紙、30萬噸黃腐酸有機肥,配套8萬千瓦發電機組。二期項目總投資155億元,一期順利投產昭示著二期的精彩。
『大鏈條』吃乾榨淨小秸稈
一根秸稈可串起漿、紙、環、肥、電全產業鏈。由山東總部復制而來的『泉林模式』不僅在佳木斯成功復制,技術昇級也在這裡快速得以實現。
在制漿車間,張宏纔向記者介紹道:『將秸稈吃乾榨淨的這套系統,整個鏈條連接緊密高效。運行初期已實現了日產100噸紙,100噸漿,150噸黃腐酸肥,年底一期產能將全部釋放。』
置身原料區,眼前一片金色的秸稈垛。來回穿梭的裝卸車將秸稈源源不斷運至車間。張宏纔告訴記者:『這些原料連著60多個合作社,企業+秸稈收儲中心(合作社)+農戶+專業秸稈運輸隊的秸稈收儲運模式,讓社員受益。農民收集秸稈年可創收4.8億元。三期工程全面投產後,可吃乾榨淨佳木斯及周邊300公裡范圍內的900萬噸稈。』
『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泉林』各個車間都能找到原型。應用秸稈清潔制漿技術,實現了高純度備料和低污染物產生量。企業外排水污染物排放各項指標均領先國內標准,優於國外木漿環保標准。未來,『泉林』還將承擔佳木斯高新區企業污水處理重任。
『大項目』溢出效應正釋放
一個好項目可以成為一張城市名片,也可以是一個強勁磁極。這兩點泉林項目都做到了。
古稀之年的楊桂江原來在佳木斯造紙廠工作。去年,楊桂江作為技術工程師代表公司去英國做設備調研,晚年仍在為佳木斯『紙業』重振雄風貢獻己力。現在,他大學畢業的孫女楊佳欣也在『泉林』工作,祖孫二人看中的就是『泉林』的發展前景。
目前,泉林吸收本地大學畢業生90多人,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在這裡也能找到合適的位置。企業1600名員工中,1400多人都來自佳木斯,其中已經有一部分被企業列為重點培養的骨乾員工。
一個項目的效應空間除『內向』發展指標外,還與『外向』關聯。
項目建設階段,本土水泥、砂石、機電、安裝、裝飾等相關企業都拿到了『泉林』的單子。試生產階段又與高新區內包裝企業建立合作,物流企業、餐飲……目前,直接或間接與企業合作的企業達20多家。
泉林項目一、二期項目可直接解決就業8300人。項目投產後,年創造稅收11.5億元。年利用400萬噸秸稈,按最低保護價每噸500元計算,年將有20億元裝進農民的增收口袋。
『泉林』項目鋪就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黃金路徑』,一個因『泉林』而生的新興產業群正在崛起,同樣串聯起農民的希望,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