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一所小學的留守兒童,因大學生志願者的畢業離去,沒了球友,而黯然神傷;貴州一所留守兒童學校校長向社會坦陳:『我們不缺圖書,缺的是教孩子閱讀的老師』;留守兒童的那句『爸爸媽媽我能去你們家做客嗎』的請求,濕潤了無數人的眼眶……留守兒童的每一個眼神、每一次落淚、每一次呼喊,都牽動著千萬人的心。關注留守兒童早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而關愛留守兒童,從來也不僅僅是教育專家研究的選題,更是全社會的一門必修課。
據2016年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由於種種原因,很多留守兒童一年見不到父母一面,更遑論成長的陪伴。但親情缺位與教育缺失往往相伴而生,使一些留守兒童成年後社會適應性較差,直接導致社會糾偏的成本與難度的增加。去年,我省共摸底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6萬餘人,其中1.5萬名留守兒童家境貧困,這些孩子常年遠離父母,成長環境不容樂觀。在關愛留守兒童的共識日益深化的今天,面對身邊每一個孩子的不同境遇,我們不禁要思考: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當護之以『常』,以日復一日的照拂與呵護,給孩子們送去一路陽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成長的一面鏡子,即使不能在身邊陪伴,也要想方設法拉近彼此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傳遞相互之間的愛,這是責任亦是義務。相對於個體而言,社會是個『大家庭』,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紛紛伸一伸手,大手拉小手,建立與孩子們的常態化溝通,纔能為孩子們分懮解難,讓孩子們知道前行路上並不孤單。做到經常性的陪伴,需要一顆恆心、一種堅持、一份長情。據報道,北京100多名愛心人士多年來一直資助烏蘭察布的留守兒童,從小學到初中的愛心陪伴,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支持是巨大的。
回應留守兒童的心底期盼,當育之以『長』,統籌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以充足的知識給養,為留守兒童的未來插上翅膀。『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上,我們既要算家庭『收支』的『小賬』,更要算社會『補課』的『大賬』;既要著眼於眼前的迫切,更要考慮長遠的影響,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實際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日前,教育部表示,要把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與對留守兒童的關心關愛結合起來,以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為平臺,對留守兒童給予長期的關心、關愛。是的,留守兒童的『身』需要營養,他們的『心』更需要愛的滋養,社會方方面面要格外重視對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疏導和人文關懷。日拱一卒,寄望長遠。
同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一樣,留守兒童也是『一張白紙』,不同的『畫筆』會勾勒出不同的世界。留守兒童缺什麼?我們能做什麼?答案就在我們身邊。願每一位家長、每一個成年人都能行動起來,舞動『畫筆』,為留守兒童繪出一幅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