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俄僑文物記錄往事見證歷史
2017-06-28 11:18:4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28日訊 黑龍江是移民省份,百年前,30多個國家的近20萬僑民湧入哈爾濱。城市的崛起,仿佛只在須臾之間。隨著時局的動蕩,大批的俄羅斯人和猶太人來到哈爾濱,最終又一批批離去,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獨具國際交匯特色的建築文化、飲食文化和教育文化等,也造就了哈爾濱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性格。這種中西交融文化,和國內不斷的移民文化,積淀了黑龍江多元文化的底蘊,形成了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異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形成了既具有邊疆和民族色彩,又帶有中西交融性質的文明特質。

  黑龍江省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員李述笑說,哈爾濱是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陸路窗口,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到西方去的重要驛站。原來居住哈爾濱的各國各族僑民現在遍布世界各地,在俄羅斯、美國、以色列、波蘭、澳大利亞、日本、立陶宛等很多國家都有『哈爾濱人』。他們對哈爾濱無限熱愛、深情思念、充滿憧憬。而我們通過對僑民文物的研究、收集、整理和呈現,也會促進黑龍江乃至中國與世界各國、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友誼與合作。

  潛心研究始於幾張俄文書頁

  在黑龍江,有一群致力於研究、收集俄僑文物的專家,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藏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歷史的窗,將目光重新聚焦在上世紀初,來自世界各地多個國家的外僑在哈爾濱的生活風貌和心路歷程,也還原了百年前中外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的往事。

  2002年,《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中文版5卷本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了24位作家、71位詩人的作品,為俄羅斯文學填補了一項空白,也在國際上引起不小的震動。該書的搜集、整理、編撰兼首席翻譯,是齊齊哈爾大學教授李延齡。鑒於他在搶救、整理中國俄僑文學方面的傑出貢獻,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004年授予李延齡友誼勛章。

  他的俄僑文學研究之路最初是從幾張俄文書頁開始的。1967年夏天,從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畢業的李延齡在街邊賣食品的小攤上偶然發現,食物的包裝紙竟然是俄文書頁,李延齡仔細閱讀了這些俄文書頁後如獲至寶,根據書中內容可辨認出此書出自曾在黑龍江久居的俄羅斯僑民之手。

  這看似普通的幾頁俄文書頁,卻勾起了李延齡的研究興趣。

  李延齡說,自1967年開始,他奔波於俄僑曾集中居住過的哈爾濱、大連、上海等城市,搜尋旅居中國的俄僑在20世紀上半葉創作的大量散落於民間的文學作品。中東鐵路沿線城市他全都走遍了,找回了大部分的俄僑文學作品。由於多年從事中國俄僑文學遺產的發掘、搶救與整理工作,李延齡成為中國僑民文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擔任俄羅斯阿穆爾州作協副主席一職,在俄羅斯出版了四部俄語詩集。2011年,他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老樂器中流淌『百年風華』

  作為中國首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藏有各類音樂展品兩千餘件,其中不乏珍貴音樂文物,包括獨具特色的百年前以俄僑音樂家為主體創建的哈爾濱交響樂團、吹奏樂團、爵士樂隊、哈爾濱音樂學校、俄僑家庭以及幼兒教育使用的各類樂器、樂譜和音響資料等。

  館長苗笛告訴記者,二十世紀初,大批不同社會背景的俄羅斯頂級音樂家先後來到哈爾濱,在這裡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音樂遺存。館內收藏有不同品牌的百年歷史老鋼琴數十臺,其中有十九世紀俄羅斯聖彼得堡生產的別克牌三角大鋼琴,這架鋼琴曾在哈爾濱音樂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哈爾濱早期俄僑交響樂團演奏家們曾使用這臺鋼琴演出獨奏、伴奏時間長達半個世紀,1946年哈爾濱解放以後延安藝術家曾用這臺鋼琴在哈爾濱首演《黃河大合唱》,1961年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閉幕式曾用這架鋼琴演出獨奏曲,也曾為著名歌唱家張權的獨唱音樂會進行過伴奏。音樂館內還收藏有1920年哈爾濱俄僑音樂學校彈奏用的《國際歌》鋼琴譜,這也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國際歌》音樂資料。

  苗笛的父親苗實,作為延安藝術家在哈爾濱興辦的哈爾濱大學戲劇與音樂系首批音樂系學員,早在1946年即開始了對地方音樂史料的收藏。受其父影響,苗笛對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的音樂遺存收藏,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介紹,音樂館內收藏有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三件民族樂器;巴揚、巴拉萊卡和七弦琴。這三種樂器即是音樂會上常見的獨奏、伴奏樂器,也是哈爾濱俄僑家庭中常見的普及樂器。當年夏季,哈爾濱松花江畔,穿行在柳樹叢中的舢板船上,不時傳出俄羅斯風格的樂曲,其主要演奏樂器就是巴揚、巴拉萊卡和七弦琴。這三種俄羅斯的民族樂器,除了哈爾濱在其它地方很難見到。應屬哈爾濱多元音樂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此外,音樂館內存有一些當年哈爾濱俄羅斯和西方其他國家兒童使用的樂器,如鋼琴、風琴、手風琴等。兒童樂器是一個特殊的樂器系列,將樂器小型化並以玩具的形式出現,既能滿足孩子喜愛玩具的天性,又能引起孩子們對音樂的好奇心和興趣的培養。特別是經過歲月的沈淀,這些百年前的西方兒童樂器更引起了人們對早期音樂啟蒙教育的關注。二十世紀上半葉,俄僑音樂家們在哈爾濱組建了一支很著名的『吹奏樂隊』,每當哈爾濱有重要的慶典活動,吹奏樂隊必定到場演奏一番,成為當年哈爾濱文化活動中的一個特定景觀。音樂博物館裡存有當年吹奏樂隊的特大型低音號『太陽貝斯』,見證著那段滄桑跌宕的歷史。

  四千封書信還原『往事細節』

  2016年,哈爾濱僑民信札博物館開館,展館擁有4000餘封俄文為主的各類信件,超過2000幅外僑在哈生活照片,1000餘冊俄文原版書籍以及900份外僑收藏以法文為主的樂譜等。博物館創始人李良告訴記者,館內收藏的4000餘封信件,時間從1930年至2005年,來自50多個國家的僑民之手。這些藏品從側面記錄了百年前多國僑民在哈爾濱生活的歷史風貌,也還原了中外文化在哈爾濱交匯、融合的往事。

  據介紹,俄羅斯地理協會濱海邊疆區分會的會員,成為博物館開館後的首批觀眾。俄羅斯地理協會濱海邊疆區分會主席卡普蘭觀看展覽後,深有感觸地說,我幾乎仔細地看了每一封信件,好多細節感動了我。在她看來,這些展覽的意義不只是記錄歷史,也是一種對曾經生活在此的僑民的尊重。

  李良說,由於地理位置、歷史淵源等原因,哈爾濱曾是中俄音樂交流的門戶,從這些信札中不難發現,俄羅斯非常注重對國民的音樂素質培養,系統的音樂教育在孩子還處於小學階段就已開始。因為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上世紀初哈爾濱就有了交響樂團,演出主場在哈爾濱商務俱樂部、中東鐵路俱樂部,其中多數成員是俄僑樂手,使用的樂譜是哈爾濱印刷出版的國際標准樂譜。除了音樂,還有芭蕾。在半個世紀前,中國還沒有經典的芭蕾舞,而早期中國芭蕾的成功,有賴於俄羅斯教師。在李良收藏的大量俄僑信箋中,就有俄羅斯對兒童芭蕾基礎訓練的記錄。可以說,這些信箋是研究這段歷史的最好資料,其中還記載了大部分俄僑移居瑞典、加拿大、波蘭等世界各地,依舊思念哈爾濱,難忘在哈爾濱時期的生活的心路歷程。目前,這些藏品已接到邀請,將於2018年到比利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的五座城市展出。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