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29日訊 賓縣永和鄉永和菜業種植基地裡,幾十名農民正在大棚內忙碌著。64歲的李長富是永和鄉聯華村地局子屯的一位農民,自己和老伴身體多病,每年靠轉包耕地收入近萬元租金僅夠老兩口的藥錢和住院費。今年初,哈爾濱永和菜業有限公司將他招為員工,平時乾乾零活,忙時幫著整理大棚裡的秧苗,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我每年能多收入3萬多元,這回手裡有餘錢了,生活寬裕多了。』李長富笑著對記者說。
哈爾濱永和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慶堂向記者介紹說,公司成立於2012年,是哈爾濱市蔬菜種植的龍頭企業。目前,棚室蔬菜基地面積已發展到3000畝,年產蔬菜1.7萬餘噸。每年能解決400餘人就業,促進人均年增收3萬元,同時帶動周邊棚菜發展5000多畝、帶動農戶2000戶。
據李慶堂介紹,企業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主動擔負起脫貧脫困的社會責任,打造貧困勞動力轉移基地。永和蔬菜基地需要常年僱工150人左右,打短工400人左右,大量工人均以當地農民為主,特別是針對貧困戶,永和菜業每年為其預留30至50個崗位,帶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超萬元。同時,永和菜業攜手當地研究制定由永和菜業提供前期生產資料,貧困戶負責種植、養殖,永和菜業年底按照高於同等市場價格8%收購的『三步走』精准扶貧對策,先期所有的籽種、雞雛、鵝雛、仔豬等均由公司直接賒欠給貧困戶,待產品銷售時扣回,讓貧困戶在經濟上零投入就可以發展生產,做到最大限度地讓利於民。
永和鄉黨委書記楊向海說,永和菜業現已成為帶動全鄉土地有序流轉、農業合作經營、產業龍頭示范的領軍企業。永和鄉轄5個行政村、3579戶、1.5萬人,是典型的農業鄉,全鄉共精准識別貧困戶260戶、668人。針對主要致貧原因,該鄉大力開展產業化扶貧工作。去年全鄉有137戶認領和發展了產業項目,今年全鄉有42戶認領了養殖項目,有30戶認領了種植項目。他們采取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願的基礎上,與公司分別簽訂種養殖合同。同時,公司派出專業技術員對貧困戶生產發展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指導服務,為產業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賓縣常安鎮小農夫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幾十棟大棚內的一排排掛袋木耳正破袋而出。46歲的夏玉明是常安鎮營口村的一位貧困戶,『以前種16畝地,4口人每年收入1萬多元,老伴常年患病讓家裡欠了不少外債。這幾年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我和另一戶村民承包了兩個大棚,現在每年能多收人2萬元。』他興奮地對記者說。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營口村依托小農夫蔬菜專業合作社,采取『互聯網+企業+訂單+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貧困戶發展果蔬種植、種植掛袋和地擺木耳。通過產業帶動,今年已有300餘人次參與生產,目前已有19戶貧困戶脫貧,極大地加快了貧困戶脫貧步伐。
據賓縣扶貧辦主任朱廣文介紹,賓縣現有貧困戶2958戶,貧困村5個,全縣貧困發生率1.3%。賓縣將產業扶貧作為精准扶貧的治本之策,舉全縣之力,努力探索產業脫貧新路子,全力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幫助貧困戶徹底『拔窮根』。近年來賓縣全力謀劃和實施『金葉富民』、『綠蔬富民』、『黃牛富民』、『青山富民』、『大豆振興』等『六大產業扶貧工程』,推行『企業+基地+農民』發展模式,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精准扶貧『拔窮根』,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
賓縣還建立了財政投入扶貧創新機制,在縣級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累計投入資金1000萬元,用於推進發展產業脫貧、新農合補貼等精准扶貧工作。縣財政出資200萬元,重點投入到永和、常安等鄉鎮,發展畜禽養殖、棚室經濟、林下經濟等高收益特色致富項目,帶動貧困戶加快脫貧。去年全縣通過發展產業,共帶動貧困戶845戶、1278人;重點支持貧困村發展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木耳栽培、蔬菜種植,直接或間接帶動貧困戶87戶、165人,人均年增收5000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