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扶貧一線見聞 扶貧『授漁』助產助銷
2017-07-06 07:38:04 來源:新華社  作者:王君寶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黑龍江省部分市縣,不僅產業扶貧、精准扶貧等初見成效,貧困戶還通過技能學習,擺脫了謀生技能單一的處境,端起了奔向新生活的『技術飯碗』。

  在賓縣永和菜業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裡,永和鄉聯華村地局子屯的李長富,高興地歡迎記者來到他照看的大棚參觀。『我和愛人都有病,常年吃藥,過去就愁藥錢,現在不僅乾活掙錢,老板還送我兩只小豬,每頭能賣1000多塊呢。』

  作為當地產業扶貧的重點企業,近百名像李長富一樣的貧困戶在永和菜業開始了新生活。公司總經理李慶堂介紹,從務工到養殖、種植,都有預留給貧困戶的崗位,僅務工收入每個貧困戶每年就能達到2.6萬元。

  除吸納貧困戶通過務工脫貧,黑龍江省多地在產業扶貧中以黑木耳種植作為突破口,扶持貧困戶建立自己的新事業。

  在湯原縣新建村的黑木耳園區裡,孫秀蘭摸著自家長熟的掛袋木耳躊躇滿志。『剛開始心裡真的一點底沒有,哪有錢啊,但是政府幫著低息貸款,我家3月份一下子包了兩個棚。』孫秀蘭和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從不會種植到對接市場,自己也有了新事業。因為政府免除大棚租金,除去人工、材料費,成熟的木耳每斤賣上30元出頭,就能一年內還完貸款,兩個孩子的學費也不用愁了。

  新建村村委會主任馬英介紹,這個園區3月份投入使用,共有大棚38棟,直接參與經營的貧困戶有19戶,每戶獲得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現在木耳已經成熟,村裡這幾天幫忙聯系了銷售渠道,按照每斤35元的價格,園區總經濟效益超過400萬元,能夠實現貧困戶當年脫貧。

  在樺南縣,種了一輩子地的王淑芬則選擇走出田野,成為一名城市上班族。作為轉移就業的重要一項,樺南縣成立了就業培訓基地,許多像王淑芬一樣的地道農民在此免費接受包括月嫂、護工等技能的培訓,並在免費考取資格證書後輸送至全國各地的醫院、企業和家庭,成為就業市場的『搶手貨』。

  『我家人多地少,根本不夠吃。現在學了幾個月馬上就要去佳木斯市裡上班了,人家承諾最低工資4800元呢。』王淑芬說,這筆錢對她來說已經是『高額的收入』,手裡握著月嫂資格證,王淑芬感覺心裡踏實了很多。

  樺南縣就業局局長劉洪波介紹,縣裡目前已經和北京、哈爾濱等地的7家家政、醫療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在中醫、月嫂等方面為貧困戶提供崗位培訓和證件考取服務。轉移就業工程開展3年來,僅育嬰和養老專業就累計輸送超過2000名貧困戶走入城市,目前合作的企業仍有崗位空缺。

  《黑龍江省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確保全省現行標准下183.7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其中要全力推進自我發展能力建設脫貧,以提高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促進轉移就業為著力點,增強貧困家庭勞動力自我發展能力,大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脫貧攻堅氛圍。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