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鶴崗
搜 索
百年煤城鶴崗"黑變綠"轉型記
2017-07-07 09:01: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鳳雙 潘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哈爾濱7月7日電 百年煤城黑龍江省鶴崗市因煤而興,同樣因煤而困。鶴崗市開始探索煤與非煤產業雙輪驅動,正在上演一場『黑變綠』轉型攻堅戰,初現綠色礦業、綠色食品、生態旅游多元拉動,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實現了由負轉正。

  綠色發展理念引煤城轉型

  從事煤炭銷售20多年的單永寶歷經『黑金』行業多輪起伏, 2015年轉身投資石墨烯產業。他說:『光搗弄煤沒啥前景了。』在鶴崗,像單永寶一樣轉型的人正在增多。

  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鶴崗市過去4年經濟發展有3年負增長,給鶴崗人敲響了警鍾。

  『鶴崗要去煤城化,發展非煤項目,打一輪轉型攻堅戰。』在全市關於如何走出困境、找到轉型新路的大討論中,鶴崗市決策者明確提出,資源型城市轉型首要的是思想轉型。

  北倚黑龍江,南銜松花江,西枕小興安嶺,鶴崗被這『兩江一嶺』環抱而成一個生態金三角。為此,鶴崗市確定把『生態立市』戰略擺在第一位,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煤城轉型。

  鶴崗開始大力培育和發展綠色礦業、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外貿物流和戰略新興產業等五大產業。今年以來,一批綠色轉型發展項目陸續開工,首批開工73個項目總投資達127億元。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的阿列克教授正在鶴崗一家企業進行煤炭提純研究。他說:『企業提供了便利條件,很快進入中試階段,如果研發成功將為黑色煤炭甩掉污染的帽子。』

  如今,鶴崗市轄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0%,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中聞不到焦煤的味道,這與人們以往印象中烏煙瘴氣的煤城大相徑庭。

  綠色產業鏈條助產業昇級

  鶴崗市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按『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構築精深加工產業體系,生態優勢正在不斷放大,綠色食品加工業年產值達到45億元。

  黑龍江省萬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全綠色加工產業鏈條,吃乾榨淨出精品,小稻粒作成大產業。以往的副產品稻殼和米糠,在這裡成了新寶貝。

  公司董事長房澤綱說:『黑龍江水稻過去以加工大米為主,米糠、稻殼這些好資源白白浪費,通過全產業鏈加工後,1噸水稻可增值300多元。』

  房澤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噸水稻能出67%左右的米,18%-20%的稻殼,8%-10%的米糠。

  1噸稻殼能發電641千瓦時,稻殼灰可做白炭黑和活性炭;米糠能出17%的毛油和81%的糠粕,糠粕可作飼料,毛油可煉出70%的食用油,3.5%的谷維素,5%的蠟糊,20%的混合脂肪酸,其中蠟糊還能出50%精致蠟。

  鶴崗市工信委駐萬源公司聯絡員曹興文說,萬源幾乎沒啥廢料,如果糧油加工業都這樣,全省可節約1600萬畝土地,全國可節約1.6億畝土地或2000萬噸煤。

  如今,鶴崗正在加快建設『兩江一嶺』綠色食品加工基地,綠色食品產業已成支柱產業,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肉和酒類等五大加工產業,力爭到2020年綠色食品加工業產值達到60億元,實現『綠色糧倉』到『綠色廚房』的跨越。

  綠色生產方式促結構調整

  6月初,總投資60億元的國信通動力電池和智能手機項目在鶴崗正式開工,這是鶴崗綠色生產方式促結構調整的妙招。

  打造中俄口岸經濟、建設生態旅游勝地、開發石墨高精尖產品,鶴崗正在形成低碳產業、綠色產業、接續產業『三位一體』綜合推進格局。

  鶴崗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依托流域歷史和傳說,打造『龍江三峽』中俄猶文化旅游集合區,保護生態的同時,獲取綠色收益。

  鶴崗市還新建了中俄邊民互市貿易區,集中俄商品展示、互市貿易、商務合作於一體。俄羅斯退休醫生柳德米拉開了一家俄貨店,最多一天賣20多噸貨。

  探明儲量超過10億噸的石墨為鶴崗轉型提供新機遇,但當地拒走『重原料、輕加工』老路,大力開發石墨高精尖產品,延伸深加工產業鏈條。

  在鶴崗市華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內,原本生產煤礦井下救生艙廠房改建為多個石墨研發、生產車間,身著白衣的專家代替了以往工人穿梭的場景。

  據總工程師李強介紹,公司聘請國內外多支專家團隊常駐鶴崗,主攻高端石墨產品、石墨烯新材料、石墨烯應用產品研發。俄羅斯專家研發的石墨烯潤滑油已投入市場,與內蒙古、沈陽、蘇州等多家企業簽訂訂單。

  從賣幾千元一噸的石墨精粉到賣幾百元一克的石墨烯,從高純石墨到汽車動力電池,石墨新材料產業在提昇價值鏈中不斷壯大。

  鶴崗雖已迎來轉型生機,但當地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長期存在,基礎設施落後,老城改造壓力大等困難仍存。當地乾部群眾表示,轉型之路道阻且長,全市上下?力同心為百年煤城再賦生機。(完)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