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九旬"醫癡"張琪的"三好人生"
2017-07-08 20:36: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鄒大鵬 張玥 閆叡 馬知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哈爾濱7月8日電 95歲的張琪雙手顫巍巍,可一搭上患者的脈,就如鉤子般牢牢地定在那裡——行醫75載,被稱為『醫癡』的他早已記不清治愈了多少病患,只記得『大醫精誠,敬佑生命』的為民初心,至今仍每周出診只為再多救治一個生命。

張琪(右二)在位於哈爾濱的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國醫堂出診(3月22日攝)。

張琪(前左)在位於哈爾濱的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國醫堂為病人號脈問診(3月22日攝)。

張琪在位於哈爾濱的家中看書(2月20日攝)。

  作為我國首批『國醫大師』,這名有著57年黨齡的老黨員用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一輩子默默書寫著『態度好、效果好、價格好』的『三好人生』。

  醫者『仁心』

  20歲行醫,40多歲時成為名醫,多年來培養國家中醫學科帶頭人、碩博生等61人……張琪早已是中醫界的傳奇。而在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國醫堂,患者每周三可以如約遇見『傳奇』。

  雖然出診時間是8時,但早到的張琪像往常一樣提前開診,『不能讓病人等著』是他恪守多年的規矩。

  『來,先跟爺爺握個手。』順著搭上脈後張琪又問,『張大嘴巴我看看,今天吃了什麼好東西。』9歲的小欣叡望著樂呵呵的張琪,不再緊張地往後躲。

  張琪對患者好,但對自己很『倔』。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肝膽脾胃科主任潘洋說,有一次住宅電梯故障,年過九旬的老師硬是從13樓走下來准時坐診。今年春節前,他突發急癥仍執意出診,直到臉色蒼白、豆大的汗珠線似地淌下,纔被學生強拉著去檢查。

  『患者大老遠來不容易,當時再堅持一下給看完就好了,你們給看了吧?方子是怎麼開的?』下了檢查儀的張琪有些愧疚,第一時間詢問學生『病人怎樣』,忘了自己也是患者,竟『醫癡』如此。

  張琪為每位患者診治的時間平均20多分鍾。搭脈、看舌苔、問診、開方,傾聽患者的嘮叨、痛哭甚至焦急時的質疑,他都一絲不苟,像哄孩子似地安慰他們別心急。

  張琪的學術經驗繼承人、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主任醫師張佩青說,他每治一個,都要跟病人和學生講透病情和治法,治『身病』也治『心病』。

  『張老總說救治一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患者肖冰說,50年前張琪用一劑幾毛錢的古方藥,將已經被當地兒童醫院宣布棄治的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兩家人至今保持著聯系。

  張琪不給患者多開藥,有時藥費還沒有來時車費貴。『藥在對癥,不在貴賤,用便宜藥治大病豈不更好?』張琪說,醫乃仁術、見彼若己,救死扶傷決不能發病人之財。

  老人在家中立了規矩:對患者一視同仁,不許嫌農村人髒、窮,不許謊稱不在家。一次全院職工春游,已經上車的張琪看到老患者來了,立即下車請他到診室。『這是醫者本職,也是黨員的本分。』他說。

  科研『公心』

  有時出診後,張琪還要去書店『苦修』。『中醫博大精深,還得往前進。』張琪說,很多疑難病還沒治好,書上能獲得啟發。

  上世紀60年代,學界把中醫的脈學與西醫的心血管系統機械地聯系起來,淡化了中醫脈學特色。張琪直言以諫,寫成《脈學芻議》一書,至今仍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典范。

  『有同仁想重金聘請張老為書做序,被我一口回絕了。』潘洋說,這些年最大收獲就是傳承了『師風』,其實張老只要為哪款藥評論一下,可能就帶來上億元的銷售額,但他從不做這些違心的事。有一次,老人看到一個醫療雜志上東拼西湊抄材料的文章,急得一夜未眠。雖素不相識,但他深深為醫界的風氣擔懮。

  每次創新研發出成熟方劑後,張琪都會向業內分享,由他研制的寧神靈等藥物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他編著的書籍易讀、實用,另一位已故『國醫大師』朱良春在閱讀《張琪腎病醫案精選》後,稱贊其『將數十年寶貴經驗和盤托出,誠仁者之心也。』

  2009年9月,黑龍江一高校中暴發甲型H1N1流感疫情,張琪指導的專家團隊在防疫一線利用他研制的純中藥制劑,治愈了全部155例患者,治愈率達100%。相關制劑後來上市推廣,治愈了更多患者。

  中醫辨證,西醫辨病。『將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相結合,有助於診斷好西醫暫無法治療的病。』從不排斥西醫的張琪,對『穿刺活檢』『靶向治療』等新技術也有研究,一直走在學習的路上。

  傳道『誠心』

  前不久出診,當博士生周美馨告訴張琪『自己要畢業了』時,老先生有些不捨。這是他3年前招收的最後一位學生,近3萬字的畢業論文逐字逐句看了個遍。

  『還想多帶,但精力確實不比從前,咱不能靠著名號糊弄人,容易耽誤年輕人的成長。』張琪說。

  張佩青既是張琪的學生,也是他的女兒。她說,父親為人敦厚不發火,但教書育人很嚴格,自己年輕時申報『慢性腎衰竭』研究課題,題目中只考慮『扶正』而沒有『去邪』,父親身為專家組專家,當著數十人毫不留情地批評。

  『侍診3年,讀什麼經典、用什麼方劑,他都傾囊相授,就怕我們學不精。』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周亞濱說,老師總是說『我的這點兒經驗,希望你們都能學去,好給人家瞧病』。

  這幾年,不知疲倦的張琪一直呼吁,將傳統師承教育融入高等中醫教育體系,在本科階段就配備名醫進行臨床教學,使得學生長期耳濡目染,增強中醫自信。

  95歲的張琪也趕時髦,有自己的微信,子女們常按要求把中醫藥界的新事發給他看。他的微信頭像上,綠草悠悠、藍天白雲、晴陽高懸,一如張琪『蓄積初心的力量』。(完)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