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船結構抗衝擊研究領域的探索者
記青年長江學者、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張阿漫
黑龍江日報7月10日訊 『3、2、1,引爆』,水雷在被試艦下方爆炸,幾秒鍾後,參試艦上傳出激動的歡呼聲和熱烈的掌聲。張阿漫熱淚盈眶,與測試人員們緊緊擁抱在一起。
經過夜以繼日地反復驗算,他的團隊准確計算到了水雷布放位置,協助海軍完成了一項艱巨任務——這是2007年我國進行首次海上實船爆炸試驗的一幕。張阿漫團隊負責協助海軍確定水雷布放位置,這是實船實驗的關鍵環節,布置稍遠則炸不出效果,布置稍近則可能導致艦體受損。

張阿漫在工作中。
『過去,我們根本不清楚我國的艦船究竟能經受什麼程度的打擊,現在,我們心中有數了。』張阿漫仍然記得水雷引爆的那幾分鍾,自己的壓力有多大。首次實船實彈試驗,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試驗成功後,張阿漫成為海軍某中心的核心成員,其研究團隊登上了科技創新的更高臺階。
張阿漫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博士,先後入選國家『青年拔尖人纔支持計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水下爆炸、氣泡動力學、流固耦合動力學。在艦船結構抗衝擊研究等領域,承擔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共40餘項,部分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廣泛應用於我國多型艦艇結構的抗爆抗衝擊仿真評估,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7項。
艦船是維護祖國藍色領土完整和實現海洋強國的基本保障,為提高艦船生命力,世界海軍強國對首制艦均采取實船爆炸考核,形成了專用的軟件和標准。隨著我國海軍實力的不斷發展,我國近年來開始重視水下爆炸與艦船毀傷研究。在此背景下,張阿漫潛心工作在水下爆炸載荷及其對艦船結構的毀傷研究前沿,提出了氣泡與復雜邊界的耦合動力學計算方法,以及強非線性瞬態流固耦合方法。這些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際壟斷。
『選擇科研方向時,既要做基礎科研,也要瞄准國家重大需求。』張阿漫告訴記者。然而,做國防科研項目和普通科研項目有很大的區別。國防科研項目往往難以有相關參考資料。張阿漫從事的水下爆炸氣泡三維動態特性研究,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沒有相關資料可以參考,張阿漫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否會有成果,只有不斷地嘗試。為了能夠看到試驗現象,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凌晨1點睡,早上6點起,一天當兩天用。有時,他甚至在實驗室一住就是半個多月,因而得了個『張半月』的稱號。頭發白了很多,體重也從120斤變成了一百零幾斤。
2006年某日凌晨2點,41號樓的一間實驗室突然發出一陣興奮而又低沈的歡呼聲。張阿漫建立的水下爆炸氣泡動力學三維數值模型得出的數據,終於與實驗結果趨於一致。那一刻,他心中百感交集,已經回憶不起來在這裡留了多少個夜晚,失敗了多少次!他連夜做了簡單的PPT,及時向課題組做了匯報。從此,課題組又掌握了一項核心技術,張阿漫因此成為課題組的中堅力量。
張阿漫的博士論文《水下爆炸氣泡三維動態特性研究》,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隨著在這一科研方向上的深入,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評價,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博士後期間,他從事艦船設備抗衝擊分析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為相關科研院所的多型設備的抗衝擊設計、分析與評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橕,獲得了首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2011年,張阿漫在以訪問學者身份赴英國倫敦大學工作期間,積極與國際知名學者探討自己在國內做學術研究時遇到的科學難題,建立了可壓縮流場中氣泡的動力學模型,並探索了流場可壓縮性對氣泡載荷的影響規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我能立足於很小的問題,在某個領域做出一些突破,我就覺得很高興了。對我而言,工作就是休息,我發自內心的願意為科研事業奉獻我畢生的精力。』張阿漫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