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鴨山市,地處東北;倚完達之餘脈,襟三江之沃野。林茂以嶺峻,土肥而水美。湖泊沼澤,恰似棋布;江河溪流,競如網織。蘊不盡之資源,物華天寶;創悠久之文化,人傑地靈。
如此山川,乃滿族先祖源流之所在,肇興之根基。肅慎生息,追溯遠古;挹婁雄起,時自漢魏。建國家以興霸業,築城邑而啟文明。文物出土,已證實渤海故都為時尚晚五百載,瑰寶面世,恰說明黑龍江人駐足更早兩千年。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邊城重振,雙鍋崛起,傳承文化以做立廠之本,無窮創新而為興廠之魂。集八方之俊彥,群賢畢至;創雙鍋之品牌,引領市場。弘揚歷史以銘記先民。企業文化而立異標新,創建此館,以饗友人。
黑龍雙鍋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館中言簡意賅的200餘字,足以說明了雙鴨山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傳承。
雙鴨山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完達山脈北麓,遼闊的三江平原,曾被人們稱作『北大荒』,也曾是十萬轉業官兵拓荒的『戰場』。但是,經考古證實,『北大荒』並不是亙古的荒原。這裡是挹婁文化發祥地。在友誼境內發現距今1700至1800年以前的古城遺址154處,被譽為『亙古荒原第一都』的鳳林古城,就是當時滿族先祖挹婁人建造的王城。它是目前所知漢魏時期東北三江平原乃至東北亞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結構最復雜、規模最大、宮城與宮殿出現最早的一個,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星河流域是漢魏時期古代遺址群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迄今為止已發現426處,其中友誼縣境內128處。最具代表性的是巴如古蘇霍通(滿語為對面城之意),即友誼縣的鳳林城址和寶清縣的炮臺山城址。
這是三江平原上所發現的漢魏時期遺址規模最大的城池。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出土文物標本C14檢測,遺址距今1735±89年。國家文物局專家張忠培先生認為以巴如古蘇霍通為代表的七星河流域漢魏時期遺址已具國家雛形。北京天文館天文考古專家伊世同先生認為炮臺山城址為七星祭壇,鳳林城址為王城,符合了古代『南祭祀、北主政』的建政禮制。黑龍江省文物專家乾志耿、殷德明先生將鳳林城址認定為『挹婁王城』,是亙古荒原第一都。巴如古蘇霍通的發現,充分表明了友誼是滿族先祖挹婁人的肇興之地。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譜寫了友誼大地的第一部拓荒史。
自1984年發現古遺址以來,經過黑龍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博處和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多次對友誼縣鳳林城址的考古發掘,其所采集的檢測標本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利用C14檢測,鳳林城址出現在公元215年左右,是黑龍江省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一處漢魏時期遺址,比渤海國的建立早約500年、比金上京的建立早近900年。糾正了北大荒自古荒涼無人煙的傳說,填補了黑龍江漢魏時期歷史的空白,改寫了我國東北地區古代文明史。1994年9月至10月,黑龍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博處對鳳林城址七城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揭露出房址二座及一處灰坑,出土了陶、鐵、銅、骨、玉等各種文物近二百件,其中穿孔玉蟬造形精美、刀法嫻熟、線條流暢,是古代玉器中的精品。1998至2000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度三次對鳳林城址七城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出半地穴式居住址三十餘座,灰坑四十餘處,是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考古發掘中的首次發現。從而顯露了鳳林城址在龍江大地上漢魏時期遺址中的霸主王城地位。此次考古共發掘出土各種文物約一千五百件。據此,黑龍江省文物局專家對此城的評價是三江平原的『挹婁王城』,是『亙古荒原第一都』。
考古發現,滿族祖先——挹婁人,早在公元215年—405年,就生息繁衍在三江平原。挹婁有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山林中的野獸和江河湖泊中的魚類,是食物的主要來源。狩獵工具以弓箭為主,獵取的對象有?、鹿、貂等。考古發現,獸骨皆帶有燒痕。獵取這些肉多、毛厚的野獸,是為解決衣食之需。歷史上有名的『挹婁貂』是向中原王朝納貢和與中原居民或鄰近民族交換的名貴產品。漁網和魚鉤是挹婁人的主要捕魚工具,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網捕和鉤魚等捕撈方法。
分布其區域南部平原和半山地區的部落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作物有五谷和麻,出土的隨葬谷物包括粟、豆、荏、西天谷、黍、稷等。麻用作織布。這些考古成果的取得,對於進一步研究中國北方古代歷史文化將提供詳實的佐證。根據宏大而復雜的城址建築和豐富的出土文物推算,當時這裡的人口已達10萬之眾,生活在這裡的極可能是據今1700年以前、由原漢魏時期滿族的祖先挹婁勿吉人。當時他們已結束游牧,開始走向定居生活。從城中挖掘的500多件陶器、石器、青銅器和瑪瑙等文物中,可以看出。那時這裡的農業生產、制陶業和紡織業已發展到了一定水平,並且初步呈現出了國家的雛形。
雙鴨山除了友誼縣內發現的鳳林古城遺址之外,還有饒河縣內的小南山遺址。小南山遺址位於雙鴨山市饒河縣饒河鎮東南,烏蘇裡江左岸,遺址面積420000平方米。坐標為東經134°01′16?,北緯46°47′13?,海拔高程106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是黑龍江省單體遺址出土玉器最多、玉器種類最多的重要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1971-1991年,小南山遺址先後出土200餘件文物,珍貴文物非常豐富,國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50件。小南山遺址是黑龍江省古玉文化及早期文明的重要遺址,證明漁獵經濟也能孕育古代文明。該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多、品種全、品位高,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被專家譽為:『黑龍江的牛河梁、阿速江畔的金字塔』。 目前,雙鴨山區域內發現各類文物遺址1067處,佔到了黑龍江省各類文物遺址發現的四分之一,為黑龍江省省內第一文物大市。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一處為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保護5座古城、4個遺址群,共116處;另一處為隋代雁窩島古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其中『鳳林——炮臺山』城址的發現,將黑龍江古代文明史提前了500多年,雙鴨山作為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群的中心區地位毋庸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