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2日訊 在以取消藥品加成為主要內容的醫改在我省各縣級公立醫院逐漸開展時,處在醫改『旋渦』中心的縣級醫院到底面臨怎樣的境遇?記者選擇同江市這一全省第一批、國家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進行觀察。該市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了保底補償、競聘上崗、績效工資、藥品零差價、對口支援五項制度,實現了縣級公立醫院『門診人數增加、就診率費用降低、醫院收入增長、群眾滿意度提高』四個目標。
同江醫改,並非標准路徑,卻提供了一個非典型樣本。
政府:保底補償政府『主導』但不『全包』
同江市在公立醫院改革上堅持『主導』不『全包』,『保底補償』不『大包大攬』,既促進醫院回歸公益性,又激發了改革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自2009年醫改以來,同江市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先後投入1.53億元,完成了市人民醫院、中醫醫院新建工程,疾控中心和婦幼保健院建設,新建和維修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鄉鎮衛生院和77個村級衛生所,投資1500餘萬元為醫院配備醫療設備,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為保證醫生收入不減,采取『保底補償』措施,財政補償列入常年固定預算四項:編制人員檔案工資的70%、在編人員『三險一金』的70%、人纔培養費用、住房公積金。列入『一事一議』專項年度預算有四項:醫院基本建設含房屋維修、較大型設備購置、政府指令性的醫療救治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費用。每年投入醫改費用2320萬元佔財政收入的15%,實現『政府保底、醫院讓利、百姓受益』的目標。
醫院:全員競聘『單位人』變『崗位人』
創新管理模式破除傳統的用人機制是公立醫院改革『難啃的骨頭』。同江市人民醫院院長武力軍深有體會,『以往公立醫院在用人上存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弊端,是制約改革的絆腳石。』
改則破,破為立。同江市在醫改中敢於破舊立新,打破傳統的『鐵飯碗』,實行全員競聘。市委市政府出臺制定了《同江市公立醫院改革方案》,由衛生、紀檢、社保、財政等部門聯合監督,對市公立醫院院長、副院長公開競聘,競聘後的副院長留任率僅為25%。武力軍當年就是通過競聘上崗的。院班子聘任後又在醫院內部實行中層乾部科主任、護士長到普通員工357名職工全員競聘上崗,並根據崗位職責簽訂聘用合同,實現了『單位人』向『崗位人』的身份轉變。科室設置和崗位設置也更加科學合理。武力軍告訴記者,改革後,市人民醫院治療有效率達到98%,患者滿意度提高到95%。
同時,同江市聘請第三方專業團隊對該市公立醫院近三年收支數據精准測算,制定了《同江市公立醫院改革績效考核方案》。改革以來,醫護人員績效工資增加了30%,充分調動了義務人員的積極性。醫院門診就診人數提高20.7%,病床使用率達到70%以上。
立足醫院實際,武力軍在2014年專門聘請專業團隊制定自家醫院的績效方案,如今運行3年,相對公平、合理。他介紹說,『績效改革後,我們院護士的獎金是原來的4~5倍。』
百姓:藥品零差價不出縣看上大專家
同江市從2013年7月開始實行全部藥品零差率銷售,並規定基本藥物全年使用金額必須達到全部藥品銷售金額的45%,藥品收入佔醫院總收入降至40%以下,破除了『以藥養醫』機制,每年醫院為患者減輕醫藥費用負擔350餘萬元。
針對該市地處偏遠,企業配送藥品成品高、不及時的問題,探索實行『三制、兩集』辦法,『三制』即計劃制、調劑制、反饋制,要求鄉鎮衛生院月初拿出購藥計劃,及時反饋購藥情況,並允許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間相互調劑借用所需藥品。『兩集』即集中時間、集中品規,要求鄉鎮衛生院每月集中統一選購相同品規藥品,降低了企業配送成本,破解了藥品配送不及時問題。
不僅吃藥便宜了,同江百姓感受最深的是醫療服務水平逐漸提昇。同江市積極探索由『以藥養醫』向『以醫養醫』方式轉變。積極爭取哈醫大二院與市人民醫院開展對口支援,為的是提高本地的醫療服務水平。增加新技術、新療法、填補本地醫療技術空白,增設專科7個,開展了腹腔鏡、前列腺電切等微創技術,三級以上手術200多例,就診人數達7200多例,吸引眾多周邊市縣患者慕名來此就醫。每年選拔骨乾人員到三甲醫院進修60人次,極大提昇了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開展『專家下鄉義診』活動,組織專家深入各鄉鎮免費診療服務10多次,使邊境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省級醫院醫療診治服務。
2016年,和改革前相比,該市人民醫院患者門診人數增加91%,藥佔比由44.7%下降到29.91%。這一昇一降直接說明了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