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一把銑刀創出6000餘萬效益
2017-07-15 08:56:2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易姣妃 姜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把銑刀創出6000餘萬效益

記全國技術能手、哈爾濱電氣集團汽輪機公司高級技師董禮濤

  黑龍江日報7月15日訊 見到董禮濤時,他剛從崗位上走下來,額頭上還掛著汗珠。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家級銑工技能大師工作室裡,指著藝術品般的螺旋狀葉輪,董禮濤說:『這都是我精心打磨的。』在他的眼裡,這些葉輪仿佛是有生命的。

  14日,一個悶熱的上午,工作室窗外綠意濃郁。記者和董禮濤的對話,從稱謂開始。『媒體的報道中常稱你為「工人院士」、「大國工匠」、「大師」,你更喜歡哪一個?』面對提問,不善言談的董禮濤笑著說:『我不習慣被稱作大師,我的功夫還不到家。』

  第十三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120餘項技術成果,可圈可點的成績讓董禮濤45載的人生熠熠生輝。作為哈爾濱電氣集團汽輪機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師,董禮濤在國防重點工程(艦船)項目、國產首臺燃壓機組、國產首臺65萬千瓦核電汽輪機組、國產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機組的制造中承擔關鍵件的研制和加工任務,他創造了『董禮濤加工法』,為國防事業和國家電力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20餘項成果創利6000餘萬元

  在董禮濤工作室裡,記者看到一個展板上面寫著2017年工作規劃,其中『今年准備申報實用新型專利5項』的字樣格外引人注目。

  不斷創新加工方法,不斷忘我進取,是董禮濤成功的關鍵。參加工作僅10餘年就成為公司最年輕的高級技師;從第一次參加公司的技能大賽到獲得公司『銑工狀元』僅用5年;隨後代表哈汽公司先後參加中央企業、省市技能大賽,均獲得了耀眼的成績。董禮濤的成長軌跡可謂一路順暢,但這背後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清楚。他說公司的沃土為他的成長提供了條件和平臺。

  回憶起初到公司的日子,董禮濤說非常感謝自己的師傅。『在我的印象裡,工人工作是比較髒的,可是我的師傅乾淨、整潔,這也讓我的觀念有所變化。』

  二十幾年下來,敢於創新的董禮濤先後取得6項專利授權,120餘項技術成果,為公司創造了6000餘萬元的經濟效益。『2015年,在公司優秀創新技術成果評審的十個項目中,有五項是我們工作室的。』董禮濤開心地對記者說:『我們工作室正在擴建,下次你來看到的肯定比這個大。』

  2016年底,董禮濤獲得國家級最高獎項『中華技能大獎』,這項大獎是我國高技能人纔的最高政府獎項。『得獎後,省政府獎勵我20萬元,這得感謝省裡出臺舉措對創新技能人纔進行獎勵,激勵我在創新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董禮濤說,我省營造的『技高者多得,技高者榮光』的氛圍,對於高技能人纔的培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十多年匠心如一日

  『工者,匠心也』,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是十年如一日、反復磨煉方成器的信仰。二十多年來,董禮濤用這種精神在他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這句話。

  在加工國產首臺百萬超超臨界汽輪機噴嘴組過程中,因是首次加工,加工方案的確定和各項加工數據的驗證以及加工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都會嚴重影響生產周期。然而這個難關必須突破。董禮濤先分析圖紙、工藝,根據德瑪吉機床的特點,研究起加工方案來。他利用自己的發明專利《加工中心柔性工裝夾具》,很便捷的完成工件安裝、定位、壓緊、找正。通過鑽研使這一工作大大縮短了加工時間,產品質量大為提昇,更為改造機組噴嘴組的加工保留了大量的參考數據。『我們的工作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認真。』

  記者注意到,他的眉宇間有一道明顯的豎紋,這許是日夜思索留下的痕跡。

  從『遼寧號』這艘『大船』的動力系統到國產單機容量最大的秦山核電站65萬千瓦核電汽輪機,都有董禮濤們多年的心血。『我們為這些成果感到自豪,也讓我覺得這份工作慢慢被人重視了。』

  培養出26名高級技師

  『過去,總覺得工人的社會地位低,現在隨著這麼多榮譽的獲得,我意識到自己身上所承載的責任。』董禮濤回顧過去的工作時這樣感慨道。挺起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脊梁靠的就是工匠精神,如今的董禮濤,已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大工匠。

  此時,他把目光又投向了比他更年輕的同事們。幾年來,他以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孵化基地,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青年人纔,其中晉昇技師、高級技師的就有26名。

  從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到高級技師,從攻克技術瓶頸到站在國內前沿,從勇挑企業重擔到肩負國家使命,董禮濤感到自己肩上沈甸甸的責任。他說,從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是所有中國產業工人的共同夢想,作為工匠,要懷揣夢想,在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征程上大步前行。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