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7月26日電 如果不是村裡來了個年輕人,57歲的夏亞軍不會知道有個詞叫『私人訂制』,不會想到種了半輩子老玉米的他會和『訂單農業』扯上關系,更不會相信賣『農體驗』也能走上脫貧路。
夏亞軍是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明水鎮互助村的一名貧困戶,大伙兒都叫他『老夏頭』。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病纏身,他和老伴兒既不能外出打工,每個月還得為藥瓶子買單。去年他種了10畝老玉米,一共纔掙三千塊錢。
今年初,老夏頭享受到扶貧政策,把自己的10畝地流轉出去,一年有4000元的收入;流轉出去的土地種上了黏玉米,一棒能賣七毛錢,利潤也歸自己;自己在『園田地』打工,能有一萬多元工資。『今年進賬兩萬塊,多虧了小老板,打個翻身仗,』老夏頭說。
老夏頭說的『小老板』是『園田地』的創始人姜大星。29歲的姜大星從哈爾濱一所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絡紅人』。他的紅,是因為在網絡上做起了『私人訂制』的買賣。
除了在網上賣農產品,姜大星還賣『農體驗』。在網店裡,他把土地分為全托型、半托型、自耕型,顧客根據需求選擇種植品種和經營方式。周末,顧客可以帶著孩子來農田裡賞農景、乾農活,和親朋好友組團來燒烤。這種集多種農業休閑體驗於一身的網購模式,吸引了周邊縣市不少城鎮居民。
與姜大星不謀而合,31歲的於秀偉也是明水縣興仁鎮石仁村的『生意達人』。2007年因為一場車禍,於秀偉的左手和左腳殘疾,近20萬元醫藥費讓他成為貧困戶。如今,搭上『互聯網+農業』的快車,他不光自己脫貧了,還被黑龍江省農委評為『新農人轉型帶頭人』。
2014年開始,於秀偉自學開起淘寶店,起初只是把家裡產出的大米、小米、紅豆、黑豆、乾菜等搬到網上。第二年,通過縣裡組織的網絡銷售培訓,他接觸到多位電商專家,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慢慢摸索出一套秘訣,生意越做越大。
在於秀偉的網店,顧客以每分660元的價格拍下土地,其中500元付給農戶。這些土地大多是從貧困戶中流轉來的,每分500元的價格是普通流轉價格的數十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自己的地塊上種植顧客定制的作物,不用化肥和農藥,全部進行人工殺蟲和除草。
借助政府支持的『智慧農業』項目,顧客還可以在手機端查看土壤、空氣的溫度濕度,隨時觀測作物生長過程,全程監控生產和管理情況。2016年於秀偉的網店銷售額超過130萬元,僅今年上半年已接近百萬元,年收入超過20萬元。
『幫人幫物不如幫個好思路。』於秀偉說,通過『私人訂制』,不僅解決了貧困戶不知道種什麼、怎麼種、如何賣的問題,還創新通過網絡眾籌,實現對口幫扶,給『互聯網+精准扶貧』提供了新模式。如今,在網上訂制一畝田,就意味著為貧困戶定制了一份溫暖和希望。
『為追求綠色健康理念的消費者和發展有機種植的貧困戶搭建橋梁,一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據明水縣扶貧辦介紹,通過互聯網精准對接市場,調整種植結構,明水縣『園田地』訂制面積達到40萬畝,將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