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訊(記者 周秘)他是一顆螺絲釘,在編纂林口縣地方史志的過程中默默地盡職盡責。多少青春不在,多少情懷不改,他的時光在一沓沓文件中翻過,他的年華在一行行文字中跳躍。他是一頭耕耘的牛,認真細致是他的工作態度,踏實肯乾是他的工作作風。他錯過了多少節假日與家人的相聚,卻沒有錯過與優秀作伴,與先進同行,他用奉獻贏得人們的尊重,他就是第六屆全省道德模范(敬業奉獻)、林口縣檔案局局長劉洪河。

全省道德模范劉洪河。
走進劉洪河的辦公室,看不到什麼多餘的擺設,兩張辦公桌、兩把椅子、兩個沙發,牆上懸掛著幾幅普通的字畫,窗臺上擺著幾盆普通的花草,能吸引目光的是辦公桌和茶幾上一沓沓已經編纂好的縣志送審稿和十幾本《林口縣國民經濟統計資料》。門邊的書櫃內擺放著很多圖書,多是有關地方志方面的書籍,其中最醒目的是剛出版的第二部《林口縣志》(1993?2005)。
全書151萬字,劉洪河集編輯、部分撰稿、總纂於一身,從2013年7月他上任檔案局局長,到縣志送審、評議、終審,僅用兩年時間,這種速度在全省地方志系統也是不多見的。牡丹江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檔案局局長)在評議和終審會議上幾次給予高度評價:『在保證修志質量的前提下,你們能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完成這部志書,確實沒有想到,這種速度在全省修志系統也實屬罕見,這種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著實令人欽佩。』
縣志是一個縣的百科全書,記載著一個縣的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教、衛生、風俗、人物、社會等各個方面發展情況的綜合性著作,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社會功能,並為縣領導、和各個部門了解地情、了解歷史、總結成敗得失、汲取經驗教訓,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歷史依據,不僅有益於當今,也將惠及子孫後代。劉洪河為能先後兩次參加兩部《林口縣志》的編纂而感到自豪。
他讓這份事業發光源於熱愛
1994年,文字功底紮實的劉洪河從職業高中調轉到檔案局,那年他33歲。此時的檔案局由縣志辦、黨史辦和檔案局三家單位合並而成,劉洪河負責黨史、縣志編纂工作。查閱資料,收集素材,核對史實,每天都是與枯燥的文字打交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末不休息、加班寫材料是家常便飯。1998年,在局長的領導下,在全局同志的配合下,經過四年的勤奮工作,終於完成了林口縣有史以來第一部《林口縣志》的編纂工作,劉洪河任第一副主編。全書220萬字,共分30編,內容豐富,史實准確,編寫規范,被評為2000年度牡丹江市社會科學類圖書一等獎。
編寫縣志是一項枯燥寂寞的工作。每天要對大量的資料進行認真梳理、精心提煉,還要進行補充和完善,使宏觀記述的內容達到應有的高度,微觀記錄的歷史又要符合實際,要既客觀又真實,不能誇張和虛構。編寫內容涉及全縣各個部門和單位,既包括各個鄉鎮,又包括中省直駐縣部門,需要在各單位、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纔能完成。
2006年,林口縣開始了第二部《林口縣志》的編纂工作,劉洪河任常務副主編,具體負責續志工作。經過下發文件、召開會議、培訓各單位撰稿人後,又開始了第二輪修志工作。他廣泛收集資料,潛心分析研究,對各單位、各部門上報的縣志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反復核實,嚴格把關,以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緊張而有序地開展著修志工作。但在2007年8月,由於工作變動,劉洪河離開了修志工作崗位。此後,林口縣的修志工作逐漸被落在後面。
2013年7月23日,經過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把劉洪河派回檔案局任局長,兼任《林口縣志》主編。從此,劉洪河重操舊業,又開始了辛苦的修志工作。他重新整理現有的續志資料,補充完善缺少的內容,與尚未上報續志資料的單位領導溝通,催要續志稿件。在默默工作了700多個日夜後,經過全局人員共同努力,終於在2015年7月通過終審,同年底出版發行了林口縣歷史上第二部《林口縣志》。
與此同時,2013年,劉洪河還參與了由縣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的林口縣有史以來第一部黨史——《中國共產黨林口縣歷史》(1926?1949),並任副主編。2014年,指導縣政協辦公室編纂出版《林口政協志》;指導各鄉鎮組織各村編寫了村志(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