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3日訊 盛夏時節,行走在綠色田野環抱的寧安市渤海鎮梁家村,眼前是一幅富有現代氣息的鄉村畫卷:白牆灰瓦的標准民居、平整潔淨的水泥路面、綠樹成蔭的休閑廣場、勤勞敬業的保潔隊伍……寧安,美在山水,更美在鄉村人家。
近年來,寧安市圍繞『百村示范千村達標』工作,以打造『龍江最美鄉村樣板』為目標,科學謀劃,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全市共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13個、達標村46個。一個個形態優美、功能完善、產村相融的新型村莊陸續呈現新貌。
獨特的生態文化底色
寧安市,素稱『塞外江南』的美譽,鶯歌嶺文化、渤海國文化、寧古塔文化和紅色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鏡泊湖、唐渤海國宮城遺址、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仿佛是鑲嵌在這片大地上的一顆顆珍珠。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寧安市重點凸顯生態特色、文化特色。他們按照公園經濟的模式,以沿路、沿江、沿湖『三沿』和響水『兩化』區域為重點,把每個村都當成一個小景觀來設計,推進美麗鄉村與寧安山水相映襯、相匹配,成就了梁家村、小朱家村等一個個生態環保之村。同時,該市還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強勢植入傳統元素的民居改造,充分釋放文化潛力,使G11國道及鏡泊湖旅游公路沿線大部分村莊再現了古朴村落面貌。
近日,記者走進大山腳下的寧安市海浪鎮盤嶺村。這裡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處處可見,灰瓦白牆的民居整潔素雅,潔淨的水泥路直通村口。說起從幾年前『髒亂差』環境到現在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的巨變,村民譚憲平說:『村裡的變化太大了,不僅亮化和綠化做得好,還組建了環衛隊,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廣場。』
近年來,為改善環境,寧安市深入開展了全市農村環境連片整治,30餘萬名農民在秀美、舒適的環境裡,過上了既有現代城市功能、又不失鄉村恬淡野趣的美好生活。
風景畫卷中做富民產業
耕種在村合作社,做工在鄉鎮企業,創業在客廳網絡……自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後,寧安市富民產業風生水起,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見證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寧安市把富裕農民和實現小康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和側重產業支橕,有針對性地做足體制機制重塑、資源要素重組和產品產業結構重建。
寧安市響水『兩化』項目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北緯四十四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並賦予其獨家經營權,今年流轉土地13.5萬畝,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據了解,寧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已達32家,其中響水米業有限公司、阿媽牧場農業集團和鏡泊湖農業股份公司已成為國家級龍頭企業。
從『外在整容』到『內在提質』
寧安市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實踐中,從『外在整容』發展到『內在提質』。寧安市委書記徐利刃說,我們要重構農村生態循環體系、集體經濟體系、基層組織領導體系,把寧安美麗鄉村建設得更美好。
近年來,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寧安市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特色產業。以源豐果蔬國際物流園區為龍頭,不斷擴大對俄果菜出口,積極打造『遠東一號菜籃子』。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40萬畝,棚室3.2萬棟,菜農人均收入2.3萬元。同時,他們還做強瓜果產業,做優煙葉產業,做精冷水魚、蜂蠶產業,建設了11個『互聯網+農業』省級高標准生產示范基地。
寧安市盤嶺村果蔬產業基地化、鄉村旅游體系化、支橕產業多元化、農民生活幸福化,被評為『中國十佳小康村』;江南明星朝鮮族小鎮建設韓式食品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教育產業園、養生養老產業園和旅游度假區;於家村通過統籌土地資源、盤活村集體資產、不斷推動村域經濟轉型昇級,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實現由『村』向『城』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