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將祖傳技藝打造成文化名片 記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樞
2017-08-07 10:16:3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7日訊 綏化人陳樞,從事藝術創作30餘年,尤其潛心研究陶藝制作與傳承,將具有140年歷史的家傳技藝泥河陶藝推向新的高峰。

  泥河陶藝是土陶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1880年清光緒年間,陳樞的曾祖父陳凡增在自己的家鄉山東省武定府海豐縣陳家莊建立作坊燒制紅陶灰陶等建築用品。一代代延續下來,傳到陳樞這一代,泥河陶藝有了飛躍式的發展。為了使家傳技藝發揚光大,他四處學習考察,西安的半坡文化遺址、山東的龍山文化遺址、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以及以紫砂文化為代表的宜興,都留下了他探求的身影。他也對中國的定瓷、汝瓷、哥瓷、鈞瓷、青瓷等古代五大窯系進行了深入考察。在吸納百家之長的基礎上,他把民用陶制品的生產工藝提昇運用到陶器藝術品的創作與生產,並在泥河岸邊建立了陶藝工作室,泥河陶藝作品開始面世。

  陳樞的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悟。這些作品大多取材於詩詞歌賦寓言傳說、名人名景、民俗鄉風,如《繩鋸木斷》、《風生水起》、《月下雙行》、《玉兔流》、《金蟬脫殼》、《給力自由》、《花開富貴》、《蟠龍雙戲》等等。造型獨特、古朴典雅的泥河陶作品,將『形美』與『神美』結合於土陶的方寸之間,使泥河陶藝成為綏化市的文化名片。由於每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每一件都是藝術孤品。現已形成『悟道人文系列』、『花開富貴系列』、『龍運盛世系列』和『人物風情系列』等系列作品,匠心獨運,美輪美奐。其中,《筆筒》《滄海一粟》《蟾緣》《單耳罐》《韻》等十件泥河陶藝作品,被國家一級館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

  目前,泥河陶藝已經走出黑土地,陳樞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全國、省、市各項展覽,屢獲大獎。2016年,對陳樞來說是收獲頗豐的一年,在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項目(陶瓷手工成型)比賽中,榮獲優秀獎;在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作品大賽中,他的作品《清風朗月》榮獲金獎;《荷韻清風》被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永久收藏。也是在這一年,他被評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2017年,他被評為『綏化工匠』。

  陳樞的泥河陶藝術品受到國際國內收藏愛好者的歡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等國際友人都有收藏。

  2015年,陳樞投資3200萬元建設了新的廠區和館所,同時興建了泥河陶藝陳列館、泥河陶藝體驗館和泥河陶藝研究所。綏化市北林區已將泥河陶藝納入文化旅游項目,游客不僅可以參觀陶藝的制作,還可以親自體驗燒制,帶回家做永久紀念。現在泥河陶藝公司每年生產泥河陶藝術品達2萬件,經濟收入200萬元。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