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0日訊 齊齊哈爾與烏蘭巴托,緯度相同但卻跨越『千山萬水』。玄雪瑩,一個看起來柔弱的女孩子,從齊齊哈爾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畢業後,毅然選擇到蒙古國烏蘭巴托當一名志願者。

志願者玄雪瑩給蒙古國學生授課中。
記者見到玄雪瑩時,她正在烏蘭巴托市18中學的教室裡教孩子們漢語。來到蒙古國的時間不是很長,雖然語言交流的障礙還存在,雖然生活上的各種不適也還沒消除,但她已經被蒙古國孩子們學習漢語的熱情所打動。玄雪瑩說,『這段時間的生活,可謂豐富多彩。剛到不久,正趕上學校60周年校慶,慶典前我就訓練學生們用漢語讀主持詞,當看到五星紅旗在舞臺上飄揚,當看到訓練過的蒙古國孩子說著中文,當看到喜慶歡快的獅子舞引爆全場,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玄雪瑩說去之前最擔心蒙古國的孩子調皮,但現在發現很簡單,『只需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喜歡上漢語老師,就會喜歡上漢語。』現在,玄雪瑩說『走在學校的走廊裡,孩子們看到後會飛奔過來抱住我說,老師,我愛你!』
結束語
由省委宣傳部和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策劃組織的『「一帶一路」中蒙俄三國多地大型實地全媒體采訪』,今天刊發最後一篇報道,圓滿落下帷幕。此次報道歷時近一年,40餘名記者組成10個報道組,境內境外聯動,跨越中蒙俄三國多地,行程5萬餘公裡,采訪千餘人。經過精心加工編輯,陸續刊發了近百篇約20萬字的文字報道和近百幅圖片,每篇報道均制作成H5通過新媒體推出。這次報道,以全媒體聯動的方式,全面立體展示了『一帶一路』建設對中蒙俄三國多地經濟發展的推動和牽引作用,展示了我省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
進企業、下田間,記者們一路行走一路傳播一路收獲,所到之處受到各國各地人們的歡迎,並引發當地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熱烈討論。
此次大型活動是一次生動的、前所未有的全媒體跨國采訪的探索,也是主流傳媒大型融媒報道的實踐,必將促進我省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新格局。
18中學的骨乾教師娜仁其其格表示,對玄雪瑩和我省另一志願者蒲丹丹非常滿意,她通過翻譯對記者說,『她倆非常積極主動,能夠抓住學生的心,學生們非常喜歡她們。我們學校開展中文教學已經有10年了,目前有300多名學生學習漢語並且積極參加漢語水平等級考試。近幾年學校開始邀請志願者教漢語,效果非常好。』
記者到來時,蒲丹丹正在學校的藝術館帶領學生練習節目,記者的到來讓孩子們更加認真地排練。他們用中文為記者演唱了歌曲並表演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
據中國漢辦管理辦公室在蒙古國的管理老師林玉寶介紹,為增進中蒙人民友誼,促進中蒙教育文化交流,緩解蒙古國漢語教師短缺的現狀,應蒙方邀請,漢辦自2005年開始向蒙古國學校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並且派出人數逐年增加。黑龍江省自2010年開始派出志願者,2016至2017年度黑龍江省共有28名志願者在蒙古國教授漢語。除烏蘭巴托外,還有很多志願者被分配到偏遠的省份,生活條件艱苦,但志願者的無私付出讓人感動。
同樣是齊齊哈爾大學畢業的司琦選擇來蒙古國的原因是想鍛煉自己,同時積累教學經驗,傳播中華文化。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的張希翠被分到達爾罕,雖然偏遠,但她以樂觀的精神來對待,她在朋友圈裡調侃:『入鄉隨俗是個「技術活」。』
據林玉寶老師介紹,很長一段時間裡俄語都是蒙古國的第一外語。而現在,漢語已經成為僅次於英語、俄語的蒙古國第三大外語,並且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蒙古國全社會對漢語都特別熱愛,他們在工作當中特別是商業活動中最重要的語言,可以說就是漢語。目前在烏蘭巴托英語雙語學校不到10所,但漢語學校卻至少有20所。
據了解,目前,中國是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學好漢語就等於找到好工作的想法,在蒙古國年輕人中已經深入人心,而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蒙古國青年人也開始接受和熱愛中國文化。娜仁其其格對記者說,他們學校的一個女孩子因為喜歡中國文化,在學習中表現優異,還被中國企業獎勵了3000元人民幣。這些年中蒙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人文交流方興未艾,這體現在人與人、心與心的接近。這些年,漢語在蒙古國的傳播已經變成了這裡的一種時尚。很多蒙古國的年輕人以懂得漢語、學習漢語、有中國朋友為榮。現在蒙古國的大學、中學甚至小學,都在開漢語的課程。
記者在特日樂吉國家公園見到蒙古國畫家巴特吉爾特力,他對中國文化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很自豪地對記者說他有很多中國朋友,並把大女兒送到臺灣地區去留學。『我的小兒子6歲開始學習漢語,至今已學習了6年。從長遠的角度看,我很希望兒子能掌握漢語,將來能了解中國市場,兩個國家山水相連,希望孩子能為兩個國家的友好交流做出貢獻。』巴特吉爾特力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