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 近年來,鶴城『互聯網+餐飲』為大眾生活帶來了諸多改變,與此同時也催生出『外賣配送』的興起。然而外賣配送服務市場迅猛發展同時也面臨著配送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服務體驗難以滿足客戶需求等問題。從下月開始,《外賣配送服務規范》實施,雖是行業自律,但也填補了外賣配送無規范的窘境。
規范明確規定,外賣配送機構應具備企業法人資質,有固定辦公場所和規模化的配送隊伍,同時配送箱、配送車和頭盔等也應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外賣配送用車宜用電動自行車,應符合國家標准要求。
記者注意到,規范對一些細節也作出了規定,如外賣配送員到達消費者門口時,應輕聲敲門,若無人響應,應電話或短信聯系消費者。外賣配送員不應進入消費者家中、收取小費或有其他不文明舉止。商戶應在消費者下單後10分鍾內確認訂單,外賣配送員應在外賣配送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平臺派單後5分鍾內接單。
配送員小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規范中提到的這幾條要求平時基本上也是照做不誤。一般情況下送餐員都不會進屋,萬一家裡少了什麼東西會說不清。乾這行一年多來只有兩次是因為下雨天通過APP打賞收了一塊錢,同行裡還沒聽說有過拿小費的。
市民王小姐得知規范即將實施非常高興,她告訴記者,她是網絡訂餐的忠實粉絲,鶴城剛剛興起外賣服務的時候她就開始通過網絡訂餐,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送餐員,服務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有的送餐員態度溫和、彬彬有禮,而有的送餐員則態度冷淡、服務差,為此,她也沒少通過投訴、評價等途徑為自己維權。『有規范,總比沒有好,雖然不是強制的,但對於全行業來說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王小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