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8日訊 1990年,家庭貧困的霍守峰只身來到七臺河,成為鐵東煤礦二采區一名采煤機維修工人,時年20歲。千尺井下,如無底黑洞。『下井一身油,昇井一身泥』。霍守峰無懼苦累,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離開,一年後已是二采區采煤機維修拿得起、放得下、獨當一面的技術骨乾。
2008年8月,由於工作出色,霍守峰調任向陽煤礦十井安全副井長。當時的十井安全欠賬多。霍守峰嚴抓細管,率先垂范,令十井安全面貌徹底改觀。2009年11月,組織上對他委以重任,再次調任新富煤礦十六井任生產副井長,主管整個采區的安全生產。
霍守峰勇於改革創新,向科技要安全,向科技要效益。2009年,新富煤礦全面進入98號煤層開采,工作面走『上坡路』,產量卻走『下坡路』。原因是頂板維護難度特別大,生產方式與支護方法不相適應,尤其是十六井的月產量始終徘徊在三四千噸左右,磕手碰腳事故時有發生。霍守峰堅決要改變十六井在支護上的短板。通過一項又一項的技術論證,他提出在新富煤礦上柔性掩護支架的設想。經進一步論證,最後決定在新富煤礦十六井98#煤層實施。剛接觸柔性掩護支架時,工人對新技術不適應,曾發生兩次甩架尾傷人事故。霍守峰從架後充填墊層防止頂板垮落衝擊架子的技術難題入手,逐一解決工作面空間小,加打一排1.5米間距的搶柱,形成一頂一橫的支護方式。鏈接架子的鋼絲繩接頭,防止抽簽的插接技術,在下貨口設置了自動噴霧,達到了降塵的最佳效果。工作面注水後,工作面下貨困難,針對這種情況,霍守峰把工作面坡度由原來的40~ 45度的自動滑下,改為32~35度之間鋪設搪瓷溜槽下貨,讓煤從搪瓷溜槽往下滑。這一做法不僅解決了下貨難的問題,還有效防止了飛煤矸傷人事故的發生。由於柔性掩護支架和煤幫之間的空間小,造成打眼困難,影響出煤,霍守峰就對打眼和放炮工藝進行改革,改過去的一米?順幫打眼為兩米?從下往上打眼,同時對放炮工藝進行了改進,工作面采用兩刀、分刀打眼放炮的循環開幫的方式,收到了產量高、火藥消耗低的雙重效果。霍守峰每月入井30多次,手把手對工人進行操作指導,幫助大家提高操作技能。
在霍守峰的努力下,到2016年,柔性掩護支架已經在十六井成功應用了8年。不僅解決了原有開采方法坑耗高、安全事故多、回采率低等問題,而且使十六井的月產量提高到八千至一萬噸以上,打破了柔性支護只適用於破碎頂板的慣性思維,獲得了龍煤公司科技成果獎。
擔任行政領導以後,霍守峰幾乎天天下井,最多時達30多次。抓隱患閉合整改、抓措施落實、抓現場兌規作業、抓質量標准化工作,時時事事親力親為。同時注重內部挖潛,全力回收廢舊設備材料、修舊利廢等。在技改上大做文章,親自設計並制作通車門連鎖裝置、暖風爐出渣機、液壓壓力機等設施設備,既節約了成本又減少了職工的勞動強度。在龍煤集團大力倡導創新創效的大背景下,他於2016年在十六井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守峰創新創效工作室』,年修舊利廢節約成本4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