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世界最大人工林 『塞罕壩』受關注 東林教授: 2000斤落葉松種子如今成百萬畝浩瀚林海
2017-08-24 06:47:34 來源:生活報  作者:朱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8月24日訊 連日來,隨著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集中且高規格的報道,一個陌生的名字—— 『塞罕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北部,距離首都北京400多公裡,這裡有112萬畝林海,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也是每年為國家提供超過120億元生態服務價值的森林生態系統。據悉,當年人工林的創建隊伍中,有47人是來自東北林業大學(當時為東北林學院)林學專業的畢業生。23日,記者采訪了這片人工林的創建者之一——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李桂生。

  房無一間井無一口 一切從零開始

  當年的塞罕壩沙化嚴重,最低氣溫達-43.3℃,年均積雪長達7個月。『建場初期,這裡房無一間、井無一口,一切生存和居住條件都要我們自己建設。』作為塞罕壩的第一批建設者,東林教授李桂生回憶起55年前初到塞罕壩時的情景:『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土地貧瘠,所有的條件幾乎都是零。』那時候,塞罕壩的第一批建設者們是吃著黑?面、喝著冰雪水、住著馬架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

  由於塞罕壩地質環境惡劣,種下的幼苗大量死亡。『想要在這裡成功植樹造林,須要闖過兩大難關。一是種子在壩上能長成苗,二是把苗用植樹機種成林。』李桂生說:『經過調研,我們發現華北落葉松能在這裡存活,於是,就從山西省靜樂縣調來了2000斤華北落葉松種子,但就像人換了居住地會水土不服一樣,種子從山西到這兒也有個適應問題。』如何把種子育成苗?李桂生和他的同學們反復做了很多實驗,『土壤裡有沒有石頭,這塊地怎麼種,種什麼都要我們搞總體設計。』李桂生回憶:『我們林大來的47名同學是支援塞罕壩建設的人員裡,唯一的林學專業的大學生,所以這些問題就要我們47個人去解決。』

  一望無際的荒原變成茫茫林海

  改進造林機械和植苗鍬、改變傳統的遮陰育苗法、自主研發容器苗造林基質配方、在高原地區首次成功實現全光育苗……1962年、 1963年兩次造林失敗後, 1964年春天開展『馬蹄坑造林大會戰』,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

  幾十年過去了,塞罕壩終於換來了『人逼沙退、綠蔭藍天』的奇跡。200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場慶40周年的時候,當年被調離塞罕壩的李桂生和同學們又回到了這裡,『滿山都是大森林,路修好了,風沙少了,氣候也改變了。和40年前比,簡直是改天換地大變樣。』李桂生看著眼前的萬畝林海,激動地熱淚盈眶。

  如今,跟他一起建設塞罕壩的第一批建設者們早已到耄耋之年,絕大多數人已長眠地下,李桂生說:『很難想象以前一望無際的荒原,如今變成了茫茫林海,成了一個能為京津冀擋風源、阻沙源、保水源的綠色寶庫。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一切,我很欣慰。』

  鏈接

  55年前,塞罕壩是『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5種極端環境於一體的不毛之地。西伯利亞寒風長驅直入,推動內蒙古渾善達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風沙緊逼北京城。有人形象地打比方:『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等於在屋頂上向院裡揚沙子。』面對嚴峻形勢, 1962年,林業部派出調查組實地調查,專家認為塞罕壩可造林。隨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69名建設者,組成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開始了對這片不毛之地的生態修復之路。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