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4日訊(記者楊帆 實習記者許兼暢)這個世界上,很少有食物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番茄是少有的一種。無論是意大利面,還是俄羅斯的羅宋湯,抑或是中式的番茄牛腩、茄汁大蝦……每個老饕心中一定有一個或幾個關於番茄的美味故事。在我們身邊生活著這樣一位老人,他的一生被番茄所誘惑,和番茄有著不解之緣。今天我們來說說關於『番茄爺爺』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番茄種子,農民種植番茄,種子全靠進口。經過50多年,從東北農業大學實驗室試管裡誕生一顆真正的『中國心番茄種子』,到第一只『中國紅番茄』,再到如今的紅、黃、綠、紫各色,大小形狀不同,酸甜口感各異『龐大』的番茄家族,是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李景富和他的團隊一路創新,創造著奇跡,也讓番茄這個家族在水果界、蔬菜圈內成為『名門望族』、『大戶人家』。
第一顆『中國心』番茄的誕生
【番茄】那是1973年的冬,『我』是一粒種子,住在東北農業大學的實驗室裡,每天被一位『癡情』的男子守護著。春天『我』被小心翼翼的栽進校園裡的溫室大棚裡,那裡常年不低於35度,可是這個『癡情男子』不怕熱時刻關注『我』,從破土而出、到發出一個小芽、到長成一個番茄苗該有的樣子、再到開出第一朵小黃花,『我』越來越愛這片黑土還有這個30歲的『癡情男子』。

【旁白】當時,國內的加工番茄基本選用日本、美國、意大利的品種,加工番茄品種『東農701』成為我國第一個國產品種、後改良成『東農706』,20年不倒翁,解決了當時有名的松江罐頭廠、肇源罐頭廠、牡丹江罐頭廠等原料不足的問題,提高了農戶、廠家的經濟效益,推廣20多年,是番茄界的『不倒翁』。
對抗病毒的番茄
【番茄】80年代,在我們番茄界流行著嚴重的煙草花病毒,就像你們人類的『非典』一樣可怕,我的同胞在病毒中喪生,農民不得不選用對抗這種病毒的種子。1983年,我在東北農業大學實驗室出生了,1988年有了自己的名字『東農704』,一時間,我強大的免疫力、紅紅的臉蛋瞬間被全國人民喜歡上了。我的姐妹們高產、優質、抗病702、704、703、705四個品種也同時在全國20多個省份推廣。

我的主人李景富常說,『我感覺最幸福的一件事兒,就是704被全國農民認可,那時候沒有網絡,但是消息傳的也可快了,每天收到20多封農民來信要種子。農民種一畝地番茄,當時就是萬元戶,黑龍江95%的農戶都在種這個種子。遼寧、吉林、安徽、河北、河南等省份都在種。』
再乾十年實現番茄品種完全國產化
我國每年種植1250萬畝番茄,佔設施栽培蔬菜中的47%,是重要的蔬菜、水果。目前,在高端番茄種子市場中,外國的許多品種還佔據大部分市場,要實現番茄品種的完全國產化還需要繼續的研究。2010年,李景富團隊育成了代替西班牙羅曼品種的番茄品種,這種便於一次性采摘、貨架期長、結果性能好的品種種子一顆僅6分錢,是外國品種價格的1/10。近幾年來,李景富團隊育成了品質優良的番茄新品種『水果性番茄』,代替了日本的『草莓柿子』,目前,在全國各大城市周邊種植並已經投入高端市場,非常受歡迎,僅在大慶,冬天賣到20多元一斤的高價。

李景富說,近幾年,番茄在耐儲運性能上加強,但是口感有所下降。今後,他還要在優質品種選育、遺傳改良基礎理論、育種技術、種子資源選擇等方面繼續創新,挖掘、選擇聚合多種優秀基因,培育出多種抗病的種子資源,讓人們吃到更好吃的番茄,讓更多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記者手記
75歲的李景富還整日奔走於實驗室、田地間、講臺上,那個走進田地,一身泥土的他不像一位教授;那個站在講臺上,依舊喜歡帶著帽子的老人更像一位農民。披星戴月的奔波只為番茄的一顆『中國心』,他常說,『我這一輩子至乾了兩件事,培養了人纔、育成了品種,這兩件事兒還沒有乾好,我還得接著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