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5日訊 24日,第十二屆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哈爾濱盛裝啟幕。走進位於B館的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展區,一面面巨大的『紅色文字牆』頗具視覺衝擊力,甲骨文、金文、小篆、帛書、隸書、魏碑、唐楷、宋體、仿宋體、鉛字10種字體,生動地為觀者呈現了從古至今,中國文字的演變歷程,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紛紛在牆下合影留念。擺放在展區內的老式鑄字機、老式印刷機、老式裁紙機以及各種字體的鉛字字模等『老物件』,將參觀者拉回了『鉛與火』的過去;而用老『鉛字塊』設計制作的文創產品,則讓這些已經告別時代的『舊物』,忽然又以新鮮時尚的『面孔』重新來到人們面前。這樣別具匠心的創意,引起了國內外參展商的興趣,同時也讓眾多市民和專業藝術家紛紛點贊。
新概念新載體讓『鉛字』文藝起來
雖然早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但『字』成一派的創意,讓人們棄用的『鉛字』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在黑龍江日報展區裡,一方方保持著古朴本色的『鉛字塊』,被裝在一個個小巧精致的盒子裡,令參觀者愛不釋手。對此,生活報視覺總監、知名篆刻家仲偉迅評價說,一個好的文化創意可以『推陳出新』,讓傳統文化和老物件,以時尚為載體,重新贏得人們的喜愛。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王繪對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展區的整體創意贊不絕口。他認為,從視覺識別上看,整個展區以中國紅為主色調,突出中國漢字的文化底蘊;同時,紅、白、黑的三色搭配,簡潔大氣,與其他展區相比獨樹一幟。從視覺傳達的角度來看,『字』成一派展區裡那些躺在玻璃展櫃裡的活字字模,四面紅色牆體上不同體例的中國漢字,以及『懸浮』頭頂的紅色字塊兒,三者交相呼應,為參觀者營造了一種『浸入式』的感官體驗,俯仰間,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便可一覽無餘。王繪評價說,『字』成一派展區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間,既方便讀者體會鉛字、雕版、印刷等漢字制作藝術的奧秘,又兼顧了視覺觀賞的延展性。
創意產品賦予文字新生 立體詮釋文字之美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凝聚著整個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和文化血脈。仲偉迅評價說,『字』成一派展區從文字牆到老物件,從書法、篆刻到文創產品,非常立體地詮釋了中國文字之美。
仲偉迅說,整個展區的創意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書風的演變來展示漢字的發展歷程。長40米、高5米的『紅色文字牆』上,展示了甲骨文、金文、篆書、帛書、隸書、魏碑、唐楷、宋體、仿宋體、鉛字10種字體,這些字體散落在商、周、秦、漢、北魏、唐、宋等各個歷史朝代之中。透過文字,參觀者就能夠了解到歷史的進程,文化的演變。另一方面,我們將報紙在鉛字印刷時代使用的『鉛字塊』做成擺件、掛飾等文創產品,讓原本平躺在紙面的字『活』起來,可以用手觸摸,用心感受『鉛字』獨特的魅力。
90後大學生小李,一直在展臺前流連忘返,她說要將自己的名字和男朋友的名字一起裝進小瓶裡,做成擺件、項鏈、風鈴或是車載掛飾。熱心的小李對這些鍍金鉛字的開發提出了不少建議。
每一年『文博會』,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展區都會確立一個匠心獨具、特色鮮明的主題,進行文創產品的展示。黑龍江日報新聞志編輯室主任王彥涵告訴記者,展區今年以『古拙氣韻字成一派』為主題,傳承漢字藝術之美。確立這一主題的初衷,是考慮到數字時代,人們已經很少提筆寫字,而身為文字工作者的我們有責任讓中國漢字以生動的形式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鉛字、了解印刷工藝,並愛上祖國博大精深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