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8月27日訊 人到中老年,唯一的孩子突然離世,有的甚至接連失去另一半,這種錐心之痛是一道坎兒,很難逾越。但不管發生了什麼,太陽依舊照常昇起,他們的生活還要繼續……
喪子婚變一度想輕生 政策救助在失獨姐妹幫助下開『農家樂』
今年64歲的張青(化名),如今在方正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在『讀你』的課堂上,她笑得最燦爛,你很難想象她曾經歷過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慟。
張青曾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可女兒9歲的時候,突然生了一場大病,為了照顧女兒,她辭去了工作,然而孩子還是離開了人世。喪子之痛讓她生不如死,眼淚都流乾了。悲痛的氣息籠罩著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因為接受不了女兒已故的現實,張青與愛人的關系日漸緊張,最終離婚了。
喪子、婚變,讓張青痛不欲生,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一想到身邊的親人朋友,她硬是咬著牙堅持下來。這時,她慢慢接觸到跟她有相似經歷的李大姐,兩個人很投緣,李大姐經常邀請她參加失獨群體組織的『陪你過大年』、『健康徒步』、『暖心植樹節』等公益活動,大家彼此扶持,互相陪伴和鼓勵,漸漸走出了生活的陰霾。在參加活動時,張青還收獲了一段新的愛情,組建了家庭,原以為幸福的日子會一直繼續,沒想到第二任丈夫在車禍中失去了雙腿。張青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大不如前,病床上的愛人還等著她照顧,高昂的醫療費和精神打擊讓原本堅強的她變得不知所措。這時,曾經的失獨姐妹們又來到她身邊,行大公益的志願者們一邊幫她照顧殘疾丈夫,一邊幫她在林場找了塊地,開了一家『農家樂』維持生計。隨著生意慢慢變好,張青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張青說,這麼多年自己真是咬牙堅持過來的,既然咋樣都得活著,為啥不活得好一些呢。她非常喜歡『讀你』課堂,那麼多有同樣經歷的姐妹聚在一起,也不覺得孤單了,她將邀請更多失獨家庭到自己的『農家樂』游玩,幫他們走出家門,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中年喪子晚年喪夫 組建失獨老人舞蹈隊找到新『家人』
2001年,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的李玉珍(化名),散盡家財也未能留住患白血病的兒子,眼睜睜看著養育了20年的兒子離去。唯一的孩子離世對李玉珍打擊很大,仿佛生活裡只有黑白,她每天都在痛苦和絕望中掙紮,因此患上了抑郁癥,在自己的世界蜷縮了整整三年。
在這三年中,李玉珍的愛人並沒有放棄她,雖然自己也非常痛苦,還是努力陪伴在她身邊,用愛慢慢將她拉出痛苦的世界。就在李玉珍開始正常生活的時候,她又面臨了人生第二次打擊,相濡以沫的丈夫生病了,並於2013年離她而去。中年喪子、老年喪夫,人生的兩大痛苦,讓李玉珍生無可戀。但愛人生前囑托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她便逼著自己繼續走下去。當她孤獨無依的時候,遇到了黑龍江省『失獨者之家』發起人劉福國老師,劉老師鼓勵她參加各種失獨群體的公益活動,幫她找到了新的『家人』。
去年,已經64歲的李玉珍組建了一支失獨老人舞蹈隊,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她通過網絡把更多的失獨、雙失老人召集起來,抱團取暖,通過努力他們還登上了黑龍江省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政策救助:入住我省公辦養老院政府拿錢 失獨家庭渴望有獨立養老空間
在采訪中生活報記者了解到,當前我省失獨老人達兩萬多人,調查顯示,我省失獨老人通常在五十歲以上,已喪失生育能力,有 66%的失獨家庭,子女未婚便遭遇意外。其次,失獨老人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勞動能力,老無所養,除了情感的煎熬之外,有的失獨家庭還要撫養兒女留下的孩子,生存艱難。此外,在失獨人群中,『雙失家庭』所佔比例較大,且70%為女性。
近幾年,各級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及公益組織通過開通『失獨老人心理熱線』,提供親情陪伴、解決生活困難、心理輔導等方式,協助近千名失獨老人走出困境,開始了樂觀的新生活。生活報記者從省政府獲悉,從去年起,我省先後出臺政策,對失去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或屬於低保低收入以及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失獨家庭夫婦,且未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實施養老安置。對死亡的失獨家庭夫婦實施殯葬救助。對有意願入住公辦機構供養的,所需費用由縣級財政直接撥付。對於個人自願入住非公立養老機構的,其費用按照公立養老機構費用標准,由縣級財政直接撥付,不足部分由個人承擔。
據悉,此次省總工會的『失獨職工不孤獨』公益服務項目為試點階段,實施時間為一年,但黑龍江省總工會項目負責人高丹丹表示,為失獨職工開辦『讀你』公益課堂是一種新嘗試,通過公益幫扶為失獨職工家庭群體提供溫暖和幫助,他們將持續關注項目的實施效果,力爭長期對失獨職工提供力所能及的精神撫慰和生活幫助。
哈爾濱市行大公益服務發展中心主任周芳表示,他們也正在研究失獨家庭的老有所依問題,雖然有公辦的養老院可以免費住,但失獨老人們渴望有單獨的養老空間。該機構將和政府部門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繼續為失獨老人提供心理諮詢、訪視陪伴、節日陪伴等服務,未來計劃推動愛心企業建設一處『失獨者之家』,給失獨老人提供獨立的交流和養老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