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8日訊 如今走在龍江大地的任何村屯,都可以隨處看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場景:改建廁所、硬化道路、綠化村屯……形式多樣,如火如荼。

雞東縣雞林朝鮮族鄉雞林村是省級文明村標兵、省級生態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圖為朝鮮族民俗表演。
村路美廁所潔空氣新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為了讓農村環境面貌得到持續改觀,我省組織開展了全省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推動各地大力改善農村面貌,打造乾淨整潔宜居的村屯環境。各地各部門還積極破解農村環境管護難題,探索了很多『接地氣』的辦法,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向建管並重轉變。
哈爾濱市重點推進了1200個自然屯清垃圾、清雜物、清圈捨、清違章的『四清』,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牆、改圈的『六改』,淨化、硬化、綠化、美化『四化』和柴草亂放、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五亂』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總結推廣了柴草垛出村、秸稈綜合利用、垃圾綜合治理等方面好的經驗做法。

蘭西縣蘭西鎮永久民俗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民俗旅游,再現關東民俗景觀。圖為民俗村民俗展館外景。
牡丹江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投入環境整治資金6870萬元,清理私搭亂建2063處、清理邊溝210萬米、清理柴草堆1.4萬處、集中清理廢棄地膜菌袋74.5萬立方米,建立管護機制的村達到680個。
寶清縣創新村級環境衛生保潔管護長效機制,每年投入資金550萬元以上,重點實施『六改五清四化』工程,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在145個行政村組建保潔隊伍,每村每年給予1萬元補助保潔人員,實現了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集中化、管理常態化。雞西市以農村室內廁所改造為突破口,今年改廁5000多戶,探索了整體解決農戶洗浴、入廁、污水處理問題的路徑;黑河市普遍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每戶『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海林市、勃利縣、湯原縣、甘南縣等地建立了專職保潔員工資財政補貼制度,實現了村屯環境常態化保潔。安達市、鐵力市等地積極爭取銀行政策性貸款,探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新路徑,破解了資金籌集難題。其它市(地)也大力推廣門前衛生『三包』、定期集中掃除、專人劃片負責、黨員包街包巷等模式,推動農村環境管護向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方向發展。
為了持續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力度,我省還通過召開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議,開展督導檢查等方式,推動各市(地)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提速的良好局面。
佳木斯市先後召開了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議和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統一乾部思想,明確主攻方向,加強組織領導。綏化市召開市委常委會議專題研究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召開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議進行工作部署。雙鴨山市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納入全市重點工作目標考核,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考核實施細則,要求縣(區)政府每年財政預算列支一定比例的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牡丹江市召開了農業重點工作現場會議,實地觀摩海林、寧安和穆棱的美麗鄉村建設現場,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
村景美游人多增收快

同江市美麗鄉村建設注重突出文化、歷史和民族特色。圖為同江市八岔村博物館的講解員正在為游客講解赫哲族的漁獵文化及魚皮畫的制作。本版圖片均由省新農村建設指導處提供
全省有9000多個行政村,全部建成美麗鄉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期分批開展示范村建設,我省按照每年建成200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目標,從規劃編制、資金整合、政策性貸款等領域入手,形成規劃先行、建設一批、帶動一批的美麗鄉村建設梯次推進格局,有序推動各地加快示范村建設步伐。
我省各地還充分發揮鄉村各類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依托美麗鄉村的優美環境,突出鄉村特色,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逐步形成了多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突出鄉村景觀美、自然美、生態美、文化美、產業美,實現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農民增收同步推進的格局。
湯原縣爭取農業發展銀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政策性貸款1.95億元,整合涉農資金6500萬元,鄉村兩級投入資金1500萬元,重點用於30個示范村和10個精品示范村建設。
寧安市打造了盤嶺、小朱家、於家、明星等一批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生態優良、公共服務均等、地方特色鮮明、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沿G11國道建設美麗鄉村示范帶,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寧安還把原有的基礎條件和設施充分整合利用,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全市農村主巷路硬化率達70%,村文化廣場建有率達97%,自來水入戶率達95%,村屯綠化率達65%,通訊網絡及文化信息覆蓋率達100%,村公共服務場所建有率達100%。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近百萬游客到寧安的美麗鄉村旅游,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致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首選。農家樂、度假村每年旺季時農民收入都非常可觀。
哈爾濱市財政拿出5600萬元投入美麗鄉村建設,撬動社會資本投入6億多元,重點打造哈肇、哈同、哈牡、哈五、鐵通、哈雙等6條公路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帶上100多個示范村。
提素質重德禮除陋習
我省在抓好美麗鄉村外部環境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以文明村鎮創建、道德模范、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創評活動為載體,開展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實行村規民約,不斷提高鄉風文明水平,多層面、全方位開展提昇農民素質的活動。
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廣泛開展『德禮滿龍江』文明禮儀普及、『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家在龍江·踐行五好』等道德實踐活動和文明村鎮、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打造各具特色的鄉風文明建設載體。齊齊哈爾市重點打造了百裡文化牆、千裡農村文化長廊;伊春市在農村廣泛開展建設一個文化講堂、一個農民書屋、一個文化廣場、一條文明示范街、一個宣傳欄、一支文體宣傳隊的『六個一』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方正縣深入實施『導德齊禮』工程,建設『德禮之家』,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之星等評選活動。各地廣泛開展了村規民約修訂活動,有6300多個村建立了村規民約。通過文化培育洗禮、制度約束規范和創建活動激勵,農村社會風氣明顯改善,農民建設家園、維護環境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
寶清將精神文明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內容,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共投入資金1300萬元,建設『農家書屋』120個、村級活動室143個,組建農民文藝隊伍32支。每年投入資金50萬元,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寶清人』及『十星級文明戶』等評比表彰活動,全面推進全民閱讀、送戲下鄉、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群眾性活動,教育引導農民革除陳規陋習,倡導法治文明、道德誠信、勤勞致富新風尚,努力實現物的美麗鄉村與人的美麗鄉村齊頭並進、共同發展。
寧安市編發了《精神文明『四字歌』》、《精神文明指導手冊》,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評選、『農民春晚』等系列文明村(戶)創建活動,以此提昇村裡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寧安市還加大對滿祖文化、流人文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力度,在民居改造中強勢植入唐清元素和符號,充分釋放文化潛力,再現古朴村落面貌,使彰顯歷史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相互融合、相互支橕、相互促進。寧安有58個鄉鎮榮獲牡丹江市級以上文明村鎮稱號,渤海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