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訊 發家致富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可有的人一直停留在想法階段,有的人卻把想法付諸行動並獲得了成功。鶴崗市興安區紅旗鎮峻德村新式農民謝俊利就是把想法付諸於行動並獲得成功的一位『80後』。今年以來,年僅36歲的謝俊利按照鶴崗市提出打造『兩江一嶺』綠色食品加工基地的工作要求,較其他農民率先跳出傳統農業引領轉型,利用自家田地創辦家庭農場,擴大養豬規模、種植優質葡萄,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在家門口念好了『轉型經』。 稱謝俊利是新式農民,是說她思想新,理念新,並敢於把想法付諸於行動的人。別看謝俊利只有初中文化,可她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別強,多年來,她在經營好自家生產的同時,總是把中央和地方關於農業發展要求以及農業市場動向作為進行重點關注。特別是鶴崗市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作為推進『五大產業』之一,提昇到加快城市轉型的戰略高度後,更加堅定了她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的信心和決心。日前,記者來到她在自家院內創辦的家庭農場——綠生源生態農場采訪,通過近距離接觸,使記者更加了解了這位『80後』農民的『發家致富攻略』。
謝俊利是土生土長的峻德村人,初中畢業後就一直在本村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最多時承包30多公頃水田、年出欄生豬100頭,每年都有不錯的收益。峻德村人均耕地只有0.5公頃,種植傳統作物只能維持溫飽,怎麼纔能讓有限的土地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是謝俊利一直不斷琢磨的大問題。去年春季,在區委、區政府大力宣傳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有機種養業的引導下,謝俊利投資10餘萬元建設了一個200餘平方米的豬捨和一棟8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將上一年生態豬存欄100頭的養殖規模擴大到今年的300頭,並從哈爾濱市購進並種植了蜜汁、夏黑、紅提等一系列特優品種的600株葡萄幼苗,利用生態豬的糞肥進行生產。由於去年是第一年栽植所以當年沒有結果,但今年每棵葡萄秧至少都結了5公斤果實。走進謝俊利近百米長的生態葡萄大棚,放眼望去,藤蔓纏繞,葡萄架上垂下串串玲瓏剔透的葡萄,置身其間,時不時鼻尖傳來陣陣芳香,味蕾早已被調動起來,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快朵頤。據謝俊利介紹,她種植的這棚葡萄早在8月初就已成熟上市,可陸續延後到中秋節前後。目前,她每天都將成熟的葡萄剪下端到家門口去賣,按每公斤12元的價格銷售,每天都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到中秋節前後,這棚葡萄可讓謝俊利純收入3萬元。由於她種植的這棚葡萄除了豬糞不施任何化肥和農藥,是純粹的『綠色食品』,所以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的回頭客,目前她正在積極辦理無公害標識。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利用豬的糞肥種植綠色葡萄還僅僅是謝俊利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個初步的嘗試。她告訴記者,通過今年的摸索,她已經掌握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目前還成功注冊了『傑農蔬菜種植有限公司』,打算明年繼續擴大綠色生豬的養殖規模,團結本村更多勤勞有信譽的村民,將周邊閑置的水稻育秧大棚都利用起來,再擴大十棟優質葡萄大棚。同時還大量種植茄子、豆角、土豆等綠色有機蔬菜,並加工成乾菜,打成精美包裝,利用在大連已聯系好的銷售平臺,銷往全國市場,把峻德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生態農業種植、畜禽養殖和農產品加工基地,讓更多的村民在不斷延長的農業產業化鏈條中實現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