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援建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幫助日喀則農牧民脫貧致富。劉心楊 攝
黑龍江日報9月3日訊 『日喀則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想為她做點事兒,對得住珠峰腳下的每一株藏青楊和雅魯藏布江之畔的每一塊石頭……這是責任,也是擔當,更是一名援藏隊員的使命。』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隊隊員在微信中寫道。
一年前,肩負著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囑托,攜帶著龍江3800萬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誼,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隊93名乾部人纔作別親人、離開家鄉,踏上了西藏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擔負起我省新一輪為期3年的對口援藏工作任務。
一年來,他們用心、用情、用智援藏,創新工作思路,完善援建機制,推動了我省援藏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得到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日喀則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廣大藏族同胞的贊譽,在白山黑水與雪域高原之間,彰顯了『龍藏一家親』的民族情誼。
特色產業扶貧增強『造血』能力
正如我省援建的日喀則珠峰生物科技示范園的名稱——『一見則喜』,它為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帶來了一派可喜景象。
日前,記者在這個位於日喀則市謝通門縣的園區內了解到,目前園區日產食用菌菌包1萬袋、出菇200~300公斤,包括香菇、平菇、雞腿菇等,多達19個食用菌種。
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隊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徐向國告訴記者,『一見則喜』項目今年4月開工,計劃投資3.87億元,其中我省支援2000萬元,總用地面積31.7萬平方米,預計明年11月建成。園區抓住當地特色產業,擬建設集食用菌生產、培育、產品加工、廢菌料飼料加工及生態觀光休閑體驗於一體的大型農業示范基地。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年產鮮菇700萬公斤,飼料500餘萬公斤,帶動周邊346戶12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
據了解,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隊是我省開展援藏工作以來派駐人數最多、專業面最全、覆蓋面最廣的一批,也是國家援藏項目政策調整最大、各項管理規定最嚴、要求標准最高的一批。工作隊對西藏自治區2個區直部門、日喀則市24個市直部門和康馬、謝通門、仁布3個縣進行對口支援。
徐向國說,為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工作隊把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確定為對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把資金和項目重點向農牧區和農牧民傾斜,改善基層乾部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紮實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設,保證了中央要求的兩個80%項目任務落實。
康馬縣工作組結合當地特色,積極謀劃脫貧產業,增強當地的『造血』能力。建設總投資2517萬元的飼草業基地,鼓勵藏族百姓人工種草;同時,實施旅游扶貧產業項目,投資878萬元開發建設朗通莊園,發展鄉村旅游。
發揮農業技術人纔優勢,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隊啟動了仁布高產創建青稞增產項目,在二、三類地區布設了4個點35畝試驗示范田,全面實現良田、良種和良法的配套實施與應用,加大有機肥料、客土改良和無毒農藥等的投入力度,全面加強科技支橕力度和田間管理水平,今年測算可實現畝產增加25公斤以上,推廣後可直接增加農民收入660萬元。
在我省援藏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日喀則市政府還組團參加了第四屆中俄博覽會和第二十八屆哈洽會,開展招商推介、學習考察,共簽訂意向合作協議12個,總投資約76億元。
真心真情援藏『陽光陪伴成長』
『陽光陪伴成長』是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隊秉持真心援藏、真情援藏的工作理念發起的系列公益行動。工作隊把開展公益事業作為拓展援藏領域、創新援藏機制的重要抓手,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無限的公益事業中。
李娟,是我省援藏歷史上首位女隊員。日前,當她來到日喀則市第二福利院時,引起了藏族孩子們的歡呼。有的孩子說她像老師,她為孩子們輔導作業;有的說她像姐姐,她們會偷偷說些心裡話。其實,孩子們不知道,在萬裡之遙的一個叫哈爾濱的城市裡,她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女兒不在身邊,她把對自己孩子的愛都傾注到了這些可愛的藏族孩子身上,難怪孩子們說,她更像媽媽,她編的辮子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