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東北偏僻農村何以成為人纔聚集地——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樣本調查
2017-09-08 20:38: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梁冬 劉夢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哈爾濱3月21日電 在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人纔外流背景下,地處偏僻、僅有200多戶農民的東北農村——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卻聚集了上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和務工人員,成為涉足農、林、牧、生物制藥等多個產業、產值22億元的『龍江第一村』。

  是什麼讓這個小村莊人纔聚集形成『雁北飛』?為解開其中疑問,記者近日走進了這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東北村落。

  凝聚力靠敬重市場和人纔,不讓投資者失望

  走進興十四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寬敞的廠房、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別致的花園別墅,到處散發出濃郁的塞北城鎮現代風情。

  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告訴記者,這個村原有村民200多戶1000餘人,如今卻吸引了上萬名流動人口。

  在村裡,來自福建、湖南、湖北等地的創業者隨處可見。

  北京衛諾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申德訓來自天津,曾經在廣東、天津經商,為了建廠曾在湖南、河南、天津等地調研,卻最終決定落戶興十四村。

  『起初洽談產業園項目時還心存顧慮,畢竟是幾千萬元的投資。』申德訓說,『但這裡人質朴不失叡智、熱情不失禮貌的待客之道完全改變了我對東北的印象。』

  一件小事令他印象深刻:一次他陪同朋友參觀興十四村現代農業,來到一家外地經營者的西瓜大棚,品嘗了兩個西瓜。事後,村裡派人找到那戶經營者結算西瓜錢,說這是興十四村的規矩。

  『唯恐傷害任何一個外來客,平等地對待每個創業者。我們加大了投資,並把企業的核心業務轉移過來,死心塌地在這裡紮根了!』申德訓說。

  福建年輕人周梁每年有一半時間在興十四村工作。從事農產品網絡營銷、自媒體推廣的他,在寒冷的北國找到了事業起點。『東北需要接地氣的企業,我們專門服務三農,要做專業的信息化平臺和有機食品中心!』

  法律系畢業的『90後』大學生沈文喜來興十四村剛滿1年。『身邊朋友問我,一個村你咋能待呢?我告訴他,我在這裡找到了事業。』他說。

  永不落後靠創新,變換新花樣趕大潮

  記者在興十四村綜合服務展示平臺『興村網』看到,大米、雜糧等眾多農產品交易信息在實時更新。興十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張磊告訴記者,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前年村裡建立了信息化、智能化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興村網』,暢通了興十四村有機農產品進城渠道,興十四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冰箱』。

  『近期村裡還自建了農產品可追溯系統,用戶可以看到農產品的生長過程,使興十四村農產品品牌迅速提昇,半年時間就銷售各類綠色食品300多萬元。』張磊說。

  即使在傳統農業領域,興十四村人也玩出了新花樣。新建棚室200多棟,增加大西瓜、食用菌的種植面積,發展高效農業。

  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他們結合地域特點與衛諾恩公司合作,將興十四生態產業園變成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做成國內最大的?制劑產業園區。

  『做?制劑需要低溫環境,要是建在南方還得花錢降溫呢!』最終落戶興十四村的申德訓連呼劃算。

  付華廷說,興十四村有今天,靠的是村民們的一股拼勁。『我們是山東移民村,想過上好日子,只能拿出父輩們「闖關東」的精神,靠實乾闖出新天地。』

   『雁北飛』逆向回流的啟示

  興十四村為什麼能呈現『雁北飛』的興旺景象?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永不放棄的拼勁、開拓進取的闖勁和對市場以及投資者的敬重是興十四村人成功的奧秘。

  與其『等靠要』,不如甩開膀子苦乾實乾。部分受訪人士認為,興十四村的樣本價值在於把山東人的?勁帶到了這裡,『說了算,定了乾,多大困難都不變』。他們發揚了『闖關東』精神,苦乾實乾拼命乾。

  付華廷說,有些同志頭腦僵化,遇到困難挫折就束手無策,認為『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興十四村人時刻伴隨著危機感、緊迫感,只有創新思維纔能永不落後。』

  重商親商尊重市場。客商對興十四村重商親商始終熱情如一感受深刻。

  『在這裡,政府有形的手從來不在企業家懷裡「亂摸」,我們做企業的只需要誠實守信、依法納稅就好。』衛諾恩公司生產部門負責人楊靜說。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全國知名網絡媒體興十四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