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生活資訊  >  天氣出行
搜 索
哈爾濱市多個城建民生項目相繼竣工 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環
2017-09-13 10:14:3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的公共綠地——華南城C-05地塊為百姓建造環境優美的城市綠洲

  2017年7月下旬完工的華南城C-05地塊公共綠地工程項目,位於華南中路、華南三路(哈東華府一側)、晶城二路(華南城機電交易中心C區一側)相圍合的地帶,總佔地面積達45610平方米,不僅滿足了周邊居民游覽、健身、休閑需求,還闢建多個小型廣場,為市民提供了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戶外公共空間。特別是這塊綠地在建造過程中運用海綿城市理念,設置了豐富的地形結構,形成了強大的天然滲透力,讓這裡成為一片『綠色海綿』,成為風景宜人的城市綠洲。

  華南城C-05地塊。

  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該區域道路系統主體由三層環路組成,第一層環路位於水系外圍人行道內側,為健身步道,道路寬3米。漫步環道與道路人行道系統均獨立設計,動靜分區明確。第二層環路位於場地水系內側,為游人游覽道路,道路寬2.5米。第三層環路為環繞中心水體的木棧道,園內鋪裝設計目標旨在有效的引導區域交通,做到合理交流。

  而這裡的水系設計,采用下沈式綠地,消納自身場地徑流雨水及過濾水質,並幫助周邊道路調控暴雨時的積水。中心園區利用現有高差形成先下沈後上昇的特色地形空間,預留環狀雨水匯集帶、中心調蓄塘。水體兩側種植濕地植物,能夠對降水起到滲、滯、排等作用,降雨時可以儲存大量降水,乾旱時釋放出多餘水分,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的控制模式,達到調節徑流的作用。同時,通過滲漏作用,還可以補給地下水。

  據工程負責人介紹,在水面周圍種植的濕地植物,具有淨化和降解污染物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基質、微生物及植物的吸收、吸附和沈淀作用,可以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整片綠地內的道路均采用透水鋪裝,在設計上,道路坡向兩側綠地、雨水匯集帶,進入中心調蓄塘。綠地中心高地是由草炭土堆積而成的生態景觀島,一座佔地300餘平方米、高8米多的觀景平臺搭建於此,供游人觀賞中心園區景觀,經過植被恢復,這裡將吸引多種野生鳥類繁衍生息,形成生機盎然的生態空間。

  打造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空間——紅濱廣場高標准綠地提昇休閑質量

  紅濱廣場。

  紅濱廣場是哈爾濱市重點城建項目,位於香坊區公濱路、紅旗大街、香明二道街合圍區域,用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今年6月,紅濱廣場交付使用,為周邊居民營造了一個可供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的綠色生態廣場。

  廣場功能主要包括休閑區、健身區、兒童娛樂區域,施工過程中,采用不同材質保證工程質量的耐久性、耐候性、安全性,體現綠化、美化和功能區域的協調,既滿足綠色氧吧同時又錯落有致,達到人文、景觀和諧統一,賞心悅目,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真正參與娛樂休閑的機會和便利的場所。

  建設者以『接近自然,回歸自然』作為設計原則,在有限的空間尋求人與道路、植物之間的和諧共處,以片植地被植物和灌木、喬木等形成綠地景觀,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

  民心工程便民行——

  新增4處人行過街天橋改善交通環境

  今年,哈市在城區學校、住宅小區等人流集中的地段完成了南三環、新陽路民慶街、哈爾濱學院、新三中人4座人行過街天橋的建設,收到了顯著效果。這4座人行過街天橋遵循適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人行天橋的建設解決部分人流問題,緩解道路的交通壓力,城市軟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昇。

  新三中過街天橋。

  一直以來,哈爾濱學院及新三中周邊學生、教職工來往穿梭於道路兩側,在早晚高峰期出現交通擁堵,不利於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對此,哈市通過建設人行天橋為過路的行人提供安全通道,避免交通安全隱患。同時,緩解了此路段車不讓人、人不讓車的擁堵現象。

  哈爾濱學院人行過街天橋是哈市第一次引進桁架式設計,桁架結構特點造型美觀,用鋼材量少,風動系數小,並可建更長跨度等特點,這些天橋的建成將緩解區域路段擁堵現象。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