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應對調整種植結構、推動轉型發展過程中,雞東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采取由縣委縣政府主導,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合作社與企業共同實施的發展策略,統一生產品質,統一經營管理,打造精品農業生產區,推行農業標准化生產,著力發展蟹(魚、鴨)稻等綠色有機優質專品種生產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雞東縣水產總站張站長向記者介紹,該縣位於我省東部地區,水田面積達30多萬畝,因處於丘陵地帶,地勢相對平整,水源充足無污染,適於開展蟹(魚)稻共作項目。因此,去年年初,該站就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開始走訪調研全縣的水田情況,最後在明德鄉紅火水稻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蟹稻共作項目試驗稻田150畝,並遠赴遼寧省盤錦市邀請有關專家前來基地現場指導。
雞東縣紅火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順發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福告訴記者,河蟹能清除稻田雜草,吃掉部分害蟲,促進水稻生長,而稻田又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蟹稻田采取綠色種養,從而形成了良性的自然生態鏈。另外,試驗基地裝有全程視頻監控系統,從春播到秋收整個生產季節全程記錄,真正實現了農產品的可追溯體系。去年,試驗基地稻、蟹產值總計實現增收達150餘萬元。
雞東縣哈達鎮青山種植專業合作社2016年成立,今年,在縣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水產總站的技術支持之下,該社在綠色生態水稻種植核心區開闢出300餘畝蟹稻田。合作社理事長王海全說,農業結構調整從土地要效益,蟹稻共作不僅能改良土地和空氣,形成循環生態農業,更能促進農民增收。哈達鎮黨委書記代江宏介紹說,一直以來,鎮黨委政府都積極引導農民按質量標准生產,加大綠色、有機監管力度,推廣蟹稻、魚稻等生產技術,農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總體效益得到明顯改善。
據了解,雞東縣水產總站積極推進名特優綜合種養項目發展,加強技術指導和政策幫扶,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實現稻蟹(魚)共作多營,使農業經濟顯著增效,在該縣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和示范效應。目前,全縣名特優養殖面積達到22500畝,有機優質專品生產基地3000餘畝,其中蟹(魚)綠色有機稻田1000餘畝。
『從目前看,蟹稻共作項目成效明顯,取得了可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於稻田養蟹不使用農藥,減少化肥用量,不用除草劑,達到了農業「三減」的標准,同時又降低了水稻種植的成本。而產出的大米和河蟹又是名副其實的無公害有機食品,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張站長告訴記者,該縣未來將加大對蟹(魚)稻共作項目的推廣和扶持力度,爭取在南片鄉鎮(平陽鎮、下亮子鄉、向陽鎮)和北片部分鄉鎮(永安鎮、東海鎮、哈達鎮)進行推廣,每個鄉鎮計劃籌建一個20畝以上的蟹稻項目試驗區來擴大蟹稻項目的影響力,讓廣大農民進一步了解蟹(魚)稻對於增收的現實意義。
雞東縣政府主管農業的朱副縣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該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優質生產基地的建設。目前,已建立互聯網+高標准基地15處,全縣綠色有機標識增至15個,綠色有機無公害基地面積達到124畝,2017年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有望突破84100萬元。同時,該縣還大力發展以北藥、紫蘇和沙棘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並以此為基礎確定招商上項目13項,計劃總投資105549萬元(其中投超億元項目3個),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財』『色』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