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19日訊 自2012年以來,伊瑪堪得到全面、科學、立體、活態的搶救和保護,目前伊瑪堪的存續狀態明顯好轉,傳承人說唱能力大幅提昇,傳習人數日漸增多,一部完整『大唱』基本恢復,赫哲族民眾搶救保護意識空前增強,赫哲族語言借助伊瑪堪傳承活動得到積極恢復。
自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瑪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黑龍江對赫哲族傳統文化生態實施整體保護,推動伊瑪堪有序傳承,產生積極效果。
從幾近消亡走向有力存續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孫亞強介紹,伊瑪堪是赫哲族特有的民間口頭說唱藝術,具有鮮明的漁獵文化和地域特征。自2012年以來,伊瑪堪得到全面、科學、立體、活態的搶救和保護,目前伊瑪堪的存續狀態明顯好轉,傳承人說唱能力大幅提昇,傳習人數日漸增多,一部完整『大唱』基本恢復,赫哲族民眾搶救保護意識空前增強,赫哲族語言借助伊瑪堪傳承活動得到積極恢復。
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的說唱、傳承能力從『無』到強。伊瑪堪現有代表性傳承人6名,其中吳明新、吳寶臣為國家級傳承人,尤文鳳、尤文蘭、尤秀雲、葛玉霞為省級傳承人。在最初被選定為代表性傳承人時,他們只會說唱較少的片段,現如今都已能夠熟練、標准說唱『大唱』若乾片段,並掌握一定數量『小唱』。
與此同時,伊瑪堪從幾近消亡到『小唱』『大唱』都得到有效恢復。2009年以來,我省先後在佳木斯市、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赫哲族村、同江市、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和饒河縣建立了6個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由代表性傳承人定期向赫哲族群眾傳授伊瑪堪。目前,傳承群體和社會普及面由『少且單一』發展到『廣且多元』。赫哲語言也得到有力搶救。許多致力於保存自己傳統民族文化的赫哲族年輕一代正在努力學習赫哲語言。
此外,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的名人效應不斷擴大,在赫哲族聚集地家喻戶曉。
『逆向』傳承創新思路打組合拳
據省非遺保護學會秘書長吳璇介紹,近年來,為真正實現赫哲族伊瑪堪保護目的,有關部門創新思路,通過『逆向』傳承、利用網絡平臺、積極進校園等方式,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組合拳。
『逆向』傳承,大力扶持代表性傳承人學習傳承。代表性傳承人作為傳承主體被選定之時並不太會說唱伊瑪堪,省非遺保護中心通過配備著名伊瑪堪歌手錄音光盤、由會赫哲語老藝人扒帶後一字一句教授、請赫哲教師輔導赫哲語、修訂使用統一教材等形式將伊瑪堪從現實中的絕跡一點點加以恢復,從小唱到大唱,直至6位代表傳承人能逐漸承擔起傳承教師任務,將自身掌握的伊瑪堪再傳承給更多學員。
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伊瑪堪和赫哲母語傳承。建立了『同江市赫哲語伊瑪堪傳習所』『街津口伊瑪堪傳習所』等多個傳習所教學群,每周授課傳習。同時在赫哲民眾利用網絡平臺自發建立的『團結的赫哲人』『八岔赫哲語言學習』等微信群中授課。
積極推進伊瑪堪、赫哲語進校園活動。通過3年多的努力,在赫哲族聚集的中小學校園,伊瑪堪、赫哲語得到大力宣傳和推廣,為伊瑪堪的傳習創造了有利條件。
讓伊瑪堪的傳承力更旺盛蓬勃
孫亞強說,伊瑪堪保護一直以來堅持的是多種方式相結合,既有記錄式保護、活態式保護,還有研究式保護、傳播式保護等,其中有諸多亮點。
創新傳播式保護方式,推出了兩大聯合國非遺名錄項目相結合的創新劇目《西溫莫日根》。這是將分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赫哲族伊瑪堪和望奎皮影戲有機結合進行的藝術創作。同時,與生態旅游業相結合,伊瑪堪傳承保護活動激發了赫哲族各區域、鄉村開展以生態旅游、文化保護為前提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傳習方式上也有很多創新:伊瑪堪傳習與赫哲語言教學並行,如饒河聘請赫哲語言教師董平跟隨葛玉霞同步進行教學,保證語言的本真性;探索新的赫哲語讀音識別符號,提昇教學速度,教師胡藝在有關語言專家指導下,將德國穆林德夫文與漢語拼音及特殊符號相結合的新的讀音方式用於語言教學,學員們接受速度快,熟悉方法後可自行拼讀大量伊瑪堪……
孫亞強說,伊瑪堪在內的各種赫哲文化保護活動目前開展得如火如荼,今後,將進一步加大赫哲語言搶救力度,實現伊瑪堪由刻意傳承到自覺傳唱;吸收各藝術門類之長,與美術、音樂、舞蹈等其他非遺門類結合,創作伊瑪堪動漫劇、音樂劇、兒童讀物、微劇等,讓伊瑪堪的傳承力更加旺盛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