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營銷讓『龍江綠』變色『土豪金』
2017-09-20 09:46:4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曲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0日訊 即將於9月22日至26日召開的第五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和哈爾濱世界農業博覽會,將全面展示黑龍江省整體生態優勢和綠色食品產業優勢。一份來自零點市場調查公司對我省綠色食品市場推廣工作的第三方評估報告也讓人振奮:黑龍江綠色食品的整體品牌衝擊力強,綠色食品的產地認知度、市場影響力和消費滿意度均列全國第一。那麼,在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黑龍江人如何在綠色食品營銷之路上砥礪前行,進而探路綠色生態價值鏈昇級?

  在綠博會開幕前夕,記者追隨『龍江綠』營銷腳步,探究『龍江綠』如何學會長袖善舞。

  頂層設計

  推動綠色生態價值鏈提昇

  放眼全國,人均生產總值已超8000美元,這是一個溫飽過後消費質量提高的躍昇期,消費者對綠色安全、有機高端和個性品牌食品的需求迅速增加,『機遇窗口』徐徐打開。此時,擁有著先天生態優勢和品質優勢的龍江綠色有機農產品,盡管認證面積已經領跑全國,但是面對國內總需求,供給卻遠遠不足。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龍江把脈問診,給正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龍江人開出了做好『三篇大文章』的妙法良方。通過進一步審視『原字號』的發展瓶頸和短板,黑龍江紮紮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長產業鏈,提昇價值鏈,雙鏈共舞,做好『三篇大文章』。而綠色食品,成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領跑者。

  伴隨省委省政府『把綠色食品產業上昇為全省重大產業發展戰略部署』,特別是《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以來,黑龍江把農產品營銷作為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抓手:總結農產品營銷『十六條』路徑、出臺《黑龍江綠色食品商標(品牌)使用許可規范指引》、啟動首屆優質農產品營銷大賽,推廣眾籌、訂制、點對點營銷模式……廣袤的黑土地掀起了一場綠色營銷變革。看似『不走尋常路』的鴨稻、蟹稻、魚稻火了,賣出了超出普通大米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好價錢;一些龍江雜糧也借『網』亮相,一不小心就成了『爆款』……

  市場推廣

  綠色食品插上品牌渠道雙翼

  事實上,直面營銷短板,黑龍江人一直在探路前行。相繼出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綱要》和《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市場推廣工作方案》,建立綠色食品市場推廣聯席會議制度。2014年以來,由省貿促會牽頭聯合農業、商務等多部門開展的綠色食品市場推廣工作,依托品牌和渠道建設,發力打造綠色食品第一大省品牌形象——

  先後在全國建設運營綠色有機食品旗艦店100多家,獨立品牌連鎖店超過3000家,使我省綠色有機食品在全國特別是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的影響力、美譽度和市場佔有率大幅度提昇。

  2015年,綠博會首次整合了『哈爾濱世界農業博覽會』、『黑龍江金秋糧食交易合作洽談會』、『中國黑龍江北大荒國際農業機械博覽會』三大展會資源,將全國采購商請進來,向全國人民展示『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的魅力。在上海、北京、廣州舉辦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博覽會,組織企業參加全國各地的農博會、綠博會,打開了全國市場與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產地對接的門戶。

  永不落幕的綠色食品博覽會——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展示、交易商品達1500多個,涵蓋我省大部分綠色認證、有機認證的食品,2016年已實現銷售額3億多元。

  探索品牌整合發展路徑。省貿促會組織全省50家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及銷售企業,通過股權眾籌方式,組建黑龍江地道龍江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實現一二三產融合。成立兩年來,訂單農業地塊持續擴大,渠道日趨豐富,北京、哈爾濱、上海、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多渠道滲透,100多家社區店、10多家商超、50多家禮品經銷商、20多家電商與積分渠道,讓地道龍江產品和品牌影響力日益提昇……

  茫茫林海、綿綿金山。黑龍江森工握指成拳,整合各林業局的優勢資源,以統一形象闖市場,如今『黑森』已經在全國開設了26家旗艦店,遍布大江南北,探索出實體旗艦店、大型商超、連鎖專櫃、電子商務、團購、私人訂制、全民營銷等多元化營銷渠道。

  雙鏈共舞

  『賣得好』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即將開幕的第五屆綠博會主題為『綠色生態價值鏈再造』。省貿促會會長鄂忠齊解釋道,綠色生態價值鏈再造對全產業鏈具有積極帶動作用。綠博會將全面展示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成果,挖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價值內涵,運用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發揮渠道、品牌和營銷的力量,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轉變種植、營銷的理念和手段,激發內生動力,提昇價值鏈。面向消費端市場打造安全優質食品聚集中心,讓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深入民心。把好的食品賣出好的價格,靠『賣得好』進入市場,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靠『賣得好』形成更多經濟活動,靠『賣得好』讓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

  雙鏈共舞,已經讓農民開始走上致富路。8月19日上午,慶安縣東禾農業集團水稻種植基地,上百位稻農將一個搭建好的臺子圍得水泄不通。臺子中央放一長桌,長桌上整整齊齊擺著一摞摞總額高達1016萬元的百元現鈔。東禾農業集團總經理楊曉萍正在給水稻種植大戶和合作社代表分紅,最多的一戶農戶分到9.3萬元。

  而這,正是綏化市慶安縣在提昇價值鏈方面探索出的新路——以市場為指引,建立聯農帶農促農增收利益共享機制,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四種分紅』模式:保底分紅,合作社確定入社社員每畝700元保底收入,銷售稻米超出保底部分與農戶進行二次分紅;品質分紅,除保底分紅外,龍頭企業與水稻種植合作社訂單種植,在保證訂單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按照品質分級獲得數額不等的獎勵;加工分紅,農民土地加入合作社,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合作社把規模經營的土地折資入股到企業,並按照企業要求組織生產高端米,產品交由企業加工銷售,按股分紅企業加工純利潤;效益分紅,農民入社,合作社把土地、技術、資金、機具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到企業,獲得企業全產業鏈利潤分紅。

  綠色食品在市場上價值的提昇,最終反哺到了農民。慶安也由此形成了『好山好水孕育好稻、良種良法良田產出好米、品相品質品牌贏得市場、價值鏈提昇反哺農民』的良性循環。如今,慶安大米品牌已經形成,2016年被評為中國大米十大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達到69億元。

  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再到賣『品牌』;從對綠色生態『原料美好印象』到市場上的『品牌印跡』,黑龍江的綠色食品從綠水青山中走來,並長袖善舞,用新營銷探路價值鏈昇級。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第五屆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