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訊(記者 王亮 編輯 張廣義) 記者今日從國家科技支橕計劃『農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減排增效關鍵技術集成及示范』課題現場上獲悉,應用新模式的試驗田溫室氣體(甲烷、一氧化氮)綜合減排在10%以上,增效5%以上,達到課題預期目標。

試驗田成熟的水稻。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率專家團考察黑龍江二九一農場試驗站,並進行田間測產。
記者在現場看到,4塊試驗田水稻長勢良好。第1塊試驗田作為對照,采用常規施肥、常規密度,試驗田跟對照田相比增產5%到11.3%。現場會上,專家們對課題篩選出的可應用於水田溫室氣體減排增效的水稻品種進行了現場測產。

田間鑒定報告會現場.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中國水稻研究所稻作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金千瑜接受記者采訪,他表示,這種模式不僅對黑龍江,更是對全國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采用這種模式,既可以生產高產量水稻,也能使土壤保持肥沃。
『以前對我省水稻生產有一個悲觀的想法,隨著對環境不斷地掠奪,土壤會不斷地越來越惡化,糧食生產能否可持續』省農科院副院長來永纔研究員告訴記者,此次技術就是解決糧食生產問題,使土地持續利用,目的是追求環境、產量、人類需求三者之間的平衡,在環境友好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的需求。

正在進行測產。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在農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減排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能否可復制的問題上,黑龍江省農科院董文軍博士告訴記者,此模式基本上全國都可以進行推廣,增密減氮技術是可復制的,而生物炭和生物有機肥在推廣上因為成本問題有些阻礙。生物炭成本比較貴,一噸價格在2600元左右,一公頃土地需使用1噸半,一畝地成本投入260多元,生物有機肥相對便宜些。在未來如果能解決成本問題,此技術推廣前景將會非常廣闊。
據了解,省農科院專家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和黑龍江省二九一農場等多家研究院所、大學和企業的專家、學者,利用三年時間,以栽培方式、輪作模式、肥水調控、新型肥料和新材料應用等減排增效技術為主體,通過生物炭應用、好氧堆肥過程研制及應用的研究方法,實現了減少農田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土壤碳匯,提高農田綜合生產力,為提昇我國主動參與國際氣候合作和履約能力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