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做一顆鐵路上神聖的螺絲釘
2017-09-27 18:00:52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志:

  大家好!

  我是來自哈爾鐵路局哈爾濱工務機械段檢修車間的劉伯松,感謝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和大家在這裡相聚,分享我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人們把當今鐵路上的大型養路機械,形象的比作穿行在鋼軌上的『機器人』,也有人把檢修車間,比作是大型養路機械的『醫院』,那麼我們這些維修工人自然就是這個醫院裡的『醫生』。我是這樣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

  一、結緣維修,興趣是工作的敲門磚

  記憶中最早的一次維修是在12歲的時候,家裡有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圖像上下翻動,無法正常觀看,那時的我就對機械電子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決定自己來維修這臺電視。我央求我媽去書店給我買了維修電視的書,又買了一個萬用表,一個電烙鐵,我的維修之路,從此開始了。正是因為一直以來對電子、對機械的這份熱情,技校畢業之後,來到工務機械段,成為大機隊的搗固車司機。由於當時沒有大型養路機械的專門檢修車間,機械出故障時只能靠機組人員自行維修,隊裡的領導看我有一些電路維修基礎,就指派我負責本隊的電路維修工作,中國有句古話:初生牛犢不怕虎,可以說,我當時就是靠著這股不怕虎的虎勁一天到晚拆了修,修了拆,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機器修不好,我就不眠不休,所有的休息時間都耗在了維修上,今天,我站在這裡,要對帶過我的老隊長由衷的說一聲謝謝,正是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了我對維修的熱情,也鍛造了我在維修旅途上的第一次技術跨越。

  二、寒暑十年,鐵杵磨針變『劉大拿』

  2005年,檢修車間成立,急需一批技術人員投入到生產中,我有幸被調回。從那時到現在,整整十年的時間,我始終在這個領域工作,可以說跟機器打交道的時間遠遠超過與人打交道的時間。剛回檢修所時,全段只有大型機械三十多臺,發展到今天的上百臺;從那時的搗固車、整形車、清篩機、穩定車等設備,發展到今天新增了大修列、道岔搗固車、搗穩車、打磨車等新型機器。為這些價值上億元,具有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養路機械把脈治病,是個不小的挑戰。在工作中,我越來越清醒的意識到,如果固步自封,我不僅無法勝任這份工作,而且最終會被新技術所淘汰。於是三十歲的我,又一次開始了學習新技術的歷程。白天,我虛心向老師傅們學習各種機械的檢修技術,積累實戰經驗;下班後找來一本本厚厚的機械書籍一點點的研究。《大型養路機械設備原理和維修》、《機械設備檢修工藝》、《電器設備原理》,現在回想起來,也記不清看過多少這方面的書了,同時,我真心的感謝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網絡信息的海量化,為我解決難題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就這樣,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最終用理論幫助實踐走向成熟,一次又一次的反復鑽研,不僅是對我技術上的考驗,更是人生的一種淬煉,機器壞了,修上了,心裡自然開心,修不上,我也沒覺得有什麼丟人的,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明天接著解決,明天解決不了,後天接咱著乾,只要有維修希望,就從不放棄。正因為這種對機器的喜歡與熱愛,我在一次次的受挫後一次次的崛起,十幾年的摸爬滾打,使我對大型機械的電氣、制動、液壓、風動等各個系統的維修做到了得心應手,同行和伙計們戲謔的管我叫『劉大拿』。這個稱呼裡包含了大伙對我尊敬與愛護,更印證了一段揮汗如雨的歲月。

  三、破解難題,提高技術推進工作

  大家都知道,大型養路機械在維修線路過程中,大型設備的狀態好壞,直接關系到維修後線路的質量。我們段有一臺奧地利進口的道岔搗固車,它的技術含量在當今大型養路機械設備中也是首屈一指的。然而,這麼先進的機械,在進行道岔搗固作業時,作業精度總是不夠。經過排查發現是一塊電路板有故障。但是對電路板測量時又沒有發現問題,這使維修陷入了僵局。為了徹底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我吃住在現場,機器作業時我細心觀察各儀表顯示,作業後針對儀表顯示分析故障原因。終於發現了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就是電路板溫度變化,板上的運算放大器的參數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導致作業精度的欠缺。經過反復比對和實驗,我替換上高精度、低溫漂的放大器,問題徹底的解決了。這一發現也為同行在解決類似故障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借鑒。

  大型養路機器設備上的燃油暖風機,一到秋冬季節總出故障,有些在現場修不上,就得返回檢修車間維修,而檢修後裝車的成功率當時只有50%左右,一來一往,不僅耽誤了時間,還無法保證復修率,現場操作的工人凍得苦不堪言,我自己也是從現場走出來的,工人們工作中的每一份辛苦,我都經歷過,所以,更能體諒。那時,我就一門心思,必須為工人們解決保暖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帶著班組的伙計們,設計制作了暖風實驗臺,暖風裝置維修後,先在試驗臺測試是否修好,再經過磨合期性能穩定了,最後裝上車,使檢修後裝車的成功率從50%一下子提高到100%,暖風再沒有返修的了。

  在京哈提速會戰期間,我經歷了一次人生最繁忙和最嚴酷的考驗。在整個施工會戰中,全局集中了涉及提速工程的各個單位和部門,每天數百人協同作戰的施工現場緊張而繁忙。由於是冬季施工,在現場臨時搭建的車庫沒法達到機械要求的溫度,每天在現場作業的十多臺大型設備,因超低溫故障頻頻發生,影響施工的順利進行。為了能及時排除故障,我每天就穿梭在上百裡的提速工地上,隨叫隨到,確保第一時間把故障解決在現場。工友們也對我豎起大拇指說:伯松是把好手,手到病除。現場有伯松守著,我們就放心了。

  鐵路人都知道,對乾線進行『開天窗』封閉區間施工作業,是嚴格受到時間限制的。一旦機械發生故障不能作業,這勢必影響『天窗內』的作業量,為了更好的完成施工生產任務,當時段領導果斷成立110緊急故障搶修平臺,我和車間的幾個技術骨乾,同時被納入了這一平臺工作,手機保持24小時暢通無阻,所有人員做到現場隨叫隨到,在最短時間內為現場排除故障。從而達到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有效工期的目的。

  故障處理的多了,慢慢的自然積累了一些經驗,檢修車間和現場的一些年輕工人,也願意跟在我的身邊學點東西。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這個人不善言辭,說話又直,不善於與人打交道,可是機器幫我完成了這個難題,架起了一座我與人溝通的橋梁。從2012年開始,在冬檢時,我一方面檢修機械,一方面擔任機械操作手的培訓教師,把自己在學習中獲得的理論和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教給他們。多年來,我和工友和伙伴們交流、分享技術經驗,攻克、解決技術難題,同榮辱,共進退,一路走來,一句話,感謝有你。

  四、團結協作,橕起勞模創新班組

  2014年7月,我工作的檢測班組被命名為『勞模創新工作室』。雖然工作室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但是我深知,我一個劉伯松橕不起這份榮譽,而是我身後檢修車間所有的兄弟和大機人共同用汗水托起了這個光榮的稱號。榮譽只代表著過去,我和工作室的成員,緊接著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多的配件維修和改造的技術攻關中。

  大型養路機械上的空氣乾燥器,每臺造價2萬多元。以前壞了,就整個換新的。工作室開展技術攻關後,我們把倉庫內的廢舊空氣乾燥器折騰出來,分解後重新組裝研究原理,最終修復空氣乾燥器6臺,節省資金十多萬元。

  搗固車上的計算機液晶屏損壞後都是整體報廢,一個得三萬多元,報廢太可惜了。為了降低這項成本支出,我找來了液晶顯示器方面的圖書和資料,組織班組人員邊學習,邊維修。眾人拾柴火焰高,經過大家共同研究,發現經常損壞的是液晶面板、高壓燈板等配件。我們找遍整個市場,終於找到了經過改造後可以使用的配件,經過大家共同努力,修復液晶顯示器11臺,每臺花費不超過3千元,為全段直接節約成本30餘萬多元。我們還將損壞的電路板和傳感器收集起來,一點點檢查,修好,重新使用。每年,『再生』電路板40多塊,傳感器70多臺,十年來我們班組累計節省資金多達1000萬元。

  多年來,在工作中,我始終堅持把搶修、檢修作為工作的根本所在,視節約、創新為工作的命脈所在,為此,我不斷的做著一次次嘗試和努力,並有幸做出了自己的一點點貢獻。社會也給予了我無上榮光,2015年5月,我榮幸地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光榮地出席了全國勞模表彰大會,親耳聆聽了習總書記的講話,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我將繼續堅持創新創造、不懈努力奮斗,用創造性的勞動充分展現新時代工人的嶄新風貌。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