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培育英纔也需要『過程意識』
2017-09-29 09:03: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徐明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9日訊 央視《還看今朝(黑龍江篇)》熱播,讓觀眾記住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年輕團隊,哈工大機器人集團『80』後執行總裁王猛,因『對機器人行業有著深厚情結』,從本科、研究生到博士,專業方向都是機器人,他在機器人發展的無限未來中,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臺。

  在本報『青年英纔耀龍江』系列報道中,像王猛這樣有理想、有纔華的後生們,雖然術業有專攻,但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把學以致用作為職業追求,持之以恆,矢志不渝。哈爾濱東方報警設備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毛飛以計算機專業所學,多年研發,終獲專利預警互聯系統,成就自己,造福社會;醫學博士田進偉中學時代就立志從醫,經過一以貫之的刻苦鑽研,如今在攻克心血管頑疾方面已成清晰的學術研究思維,並取得國際學界高度贊譽……在他們成纔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堅持來尋求突破,有更多的耐心來解決問題。

  科技領域沒有『速成班』,想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樓閣。奇思與妙想、認知與感悟,只能在一步一步實證中接近目標。十八世紀以前,歐洲天字一號的問題就是航海時無法判斷經度所帶來的巨大損失。英國國會通過了『經度法案』,重金懸賞找出在海上測量經度的方法,荷蘭、西班牙、法國也已懸出類似的巨額獎金。一位名叫哈裡森的英國鍾表匠,運用制造鍾表的原理和技能,開始研制航海鍾,他經過多年研制,1736年終於造出了第一臺航海鍾,後人把它命名為H1。但是,哈裡森發現一些不足之處,改進方法,又制作了一臺H2,可還沒等H2完工,哈裡森又發現了一個致命缺點,便又開始制作H3。H3花了他19年時間,當他制作完成H4時,距H1已經幾十年的時間了。後來,哈裡森航海鍾經過航海考驗,得到推廣應用。套用現代的標准來評價,哈裡森航海鍾在迭代更新中日臻完美。這個事例也啟發我們,科研需要『過程意識』,只有在不斷的跬步邁進中,纔能突破瓶頸,豁然開朗。

  搞科研需要『過程意識』,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恆心,培育英纔也需要『過程意識』,要有『人纔須在事上磨』的眼光。創新不是一個人的事兒,不是一個企業的事兒,它是一個制度的事兒,一個社會經濟的事兒。《羅輯思維》中有一個觀點,『整個社會要對創新的種子有一種培育的能力』。種子發芽成長需要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拔苗助長,要遵循人纔成長的規律,給『小荷纔露尖尖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反復的過程,讓他們在不斷豐富閱歷和深厚積淀中,成大器擔重任。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