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產業,著力夯實文明基礎。富裕縣立足全縣產業基礎,著眼各村資源稟賦,整合涉農、項目、扶貧、財政等資金1.5億元,打捆使用,集中投放,重點發展糧食倉儲、奶牛養殖、特色養殖、鄉村旅游、鹽鹼地改造等產業,產生的效益資金1600萬元,46個貧困村每村定額分配4萬元,低保貧困戶人均收益800元,其餘貧困人口人均收益410元,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引進益海嘉裡糧食加工綜合體項目,項目投產後可實現20萬噸大豆、180萬噸玉米、20萬噸小麥深加工及馬鈴薯、甜菜精深加工,可解決全縣農民『賣糧難』問題,訂單種植覆蓋我縣及齊市周邊670萬畝耕地;借助龍騰濕地公園4A級景區和中國鄉村游模范村的優勢,整合小河東村、東塔哈村、五家子村旅游扶貧資金600萬元,打捆投入龍騰生態溫泉度假莊園參與旅游經營,每年按10%保底分紅,每個村年獲利20萬元,帶動3個村423戶貧困戶受益,戶均年增收1135元,小河東村還通過爭取產業扶貧資金700萬元,新建養殖規模2萬只大雁養殖場,租賃給龍騰公司養殖大雁,年租金30萬元,使150戶貧困戶受益,戶均年增收1600元,同時龍騰還帶動200餘名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收入2萬餘元。

小河東村的龍騰山莊旅游。

小河東村的旅游產業。
富裕縣還充分運用金融貸款這只手,創新出臺了『兩貸一補』政策(『兩貸』政策,貸款額度2萬元以下的扶貧小額貸款和婦女創業擔保貸款,實行3年以內零利率貸款政策;『一補』政策,對發展種植養殖業,有一定規模、取得一定效益的貧困戶,實行以獎代補政策),用於發展特色種養業和庭院經濟,按照500-1000元標准獎補。
抓文化,著力提昇文明層次。富裕縣的民族元素豐富,文化特色鮮明、共有25個民族,18個少數民族居住村,友誼鄉三家子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滿語口語村落,富裕縣在三家子設置了滿族小學、滿族博物館、滿族百年民居等旅游景點;五家子村是東北唯一的柯爾克孜族聚居村,富裕縣建設了柯爾克孜文化館、東遷廣場、白馬湖等基礎設施,繪制了柯爾克孜族東遷故事文化牆,設立了地方性民族節日——柯爾克孜族『東遷節』。同時積極培育培養鄉村兩級文藝人,使他們成為鄉村公共文化的主力軍。並打造牆體文化,在加大硬件建設的同時注重了軟環境建設,同步植入了宣傳思想文化內涵。
富裕縣還開展『文明家庭』『村裡好人』評選活動,通過舉辦善行義舉榜、道德榜、功德錄、培育文明之花等方式,培養典型、選樹典型、宣傳典型,全縣共評出文明家庭200戶,村裡好人159人,讓文明的聲音在村與村之間傳唱,讓文明的種子在人與人之間生根發芽。目前,全縣共有各級文明單位9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文明村鎮65個,其中向國家級推薦2個。
抓機制,著力培育文明鄉風。富裕縣建立約束機制,引導和督辦各村,組織和發動村民,共同研究修訂《村規民約》,作為建設農村精神文明的長效機制,規范村民行為,打造文明鄉風。同時,建立管護機制。美麗鄉村『重點在建、難點在管』,為此我們積極探索管護辦法,建立衛生保潔長效機制,示范村每村成立2人以上保潔隊,54個美麗鄉村共設保潔員110人。富裕縣還建立推進機制,成立美麗鄉村領導小組,落實了鄉鎮部門『一把手』責任,建立考核制度、獎勵制度、督辦制度,確保美麗鄉村工作不斷紮實推進。
塔哈鎮吉斯堡村將《村規民約》掛在村內醒目處,結合村容整治和『五亂』現象制定門前『三包』和『五不』,並制定了獎罰措施。繁榮鄉永豐村在《村規民約》裡明確要求移風易俗,文明婚喪嫁娶,弘揚孝老愛親美德,村裡對60—100歲老人補貼養老敬老費100元到5000元不等,對評為美麗家庭和村裡好人補貼200元;對火葬的補貼1000元;對考入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獎勵500元到8000元不等,現該村已走出去了86個大學生、6個碩士研究生、1個博士研究生;同時村裡還確定了村屯環境管理辦法,成立保潔管護隊伍,配備6名專職保潔員進行全天候保潔。